在54年前,來自全國各州的國民在8月31日趕赴吉隆坡見證時任首相兼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發表馬來亞獨立的演說,當時國父帶領眾人高喊7次「默迪卡」,象徵馬來亞擺脫英國,獨立建國,成為了上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在國家獨立54年後的今天,國民享受830開齋節、831獨立日的雙佳節假日,吉隆坡市民與遊子出遊的出遊、回鄉的回鄉。這一兩天路經吉隆坡黃金三角,滿街都佈滿外勞身影,讓首都肅然從「遊子城」變成「外勞城」。
內政部長拿督斯裏希山慕丁昨日宣佈,政府將不再延長6P外勞漂白計劃,截至國慶前夕為止,我國的外勞人數已達240萬人,其中有140萬人原為非法外勞人數。外勞的總人數,也大大超過僅有190萬人的我國第3大族群印裔。
其中,印尼外勞是我國外勞的最大群體,截至今年6月27日,內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共有79萬2809名的合法印尼外勞,另有100萬2736名印尼人在6P外勞漂白計劃下進行生物識別登記,佔總登記人數222萬2636人的46%。
在世界發展史上,廉價勞工向來都是「國際流動群體」,這可追溯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15世紀的「黑奴交易」開始談起。只是隨時代的演變,外勞的人權及待遇大有改善及提升。
在我國邁向發達國家的道路上,確實有必要引進外勞去從事許多「國人已經不願意幹」的粗活,如建築與園坵種植等。但在去年的這個期間,國內因出現虐待印尼女傭、待遇不佳等問題,引起印尼子民不滿,最後掀起「反馬行動變暴力」的事件,值得大家去反思,是否已過度依賴外勞?
當我們談及「國人已經不願意幹」的粗活時,卻仍有不少國人遠赴經濟更為發達的國家去從事高風險的苦活,甚至不惜走法律漏洞去「跳飛機」,從事苦力以賺取生活費。
許多草根民工寧願冒著生活危險,出國當苦力賺錢,也不願待在國家參與基建發展,這必然有其原因。我們應該感激外勞對國家基建的貢獻,只是外勞始終只是持有限期的工作準証來賺錢而已,若滲透力擴張至技職層面的領域時,對我國邁向高收入的先進國是利還是弊呢?
因此,在我國歡慶獨立54週年及即將歡慶馬來西亞建邦48週年的日子裏,我們要談的不僅僅是如何吸引專才或留住人才,而是如何凝聚各階層的力量,去打造一個更為完整及基石穩固的馬來西亞。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淑蕓 201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