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22-11-11 推廣「大馬人學校」

我不管你的皮膚、眼珠是什麼顏色,祖父母來自何方,或信仰什麼宗教。真正關鍵的是一個人的誠意,還有對國家的貢獻。我生長在一個多元族群的家庭,直到四歲大,我一直以為我爸爸是華人,媽媽是旁遮普人,公公婆婆是馬來人。家里使用多種語言,也讓我無法盡早開口說話,因我不懂要先學什麼語言。

我的華人公公婆婆跟我說馬來語,我的馬來人爸爸跟我說華語,我當英文老師的媽媽,則把英語帶入了我的生活中。小時候,我並不會因為膚色而區隔遇見的人群。直到上了學,我才曉得什麼是種族,還有我這混血兒有多特別。雖然我爸爸媽媽都是人類,但他們依然把我當成「混種人」。

對我而言,學校是將種族刻板印象栽培至我們腦中的地方。為什麼有些人數學厲害,有人運動或辯論厲害,有人喜歡sambal,有人喜歡喝湯,或其他的漿料,全都與膚色有關。當時我們小學一班40多人,但只有3個華人,7個印度人,其他全都是馬來人。我曾經問我的父母,為何我們在百貨公司看到這麼多華人、印度人,但在班上卻這麼少。顯然很不合邏輯對嗎?

每個人都爭取希望獲得平等的待遇,被視為馬來西亞人,但有多少人願意犧牲?顯然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政客並不準備做出不受歡迎的決定,或任何真正有效的決定。但他們卻不在乎經常向公眾發表荒唐,自相矛盾的言論。他們高呼「一個馬來西亞」,但教育政策卻讓人看到「1,000個馬來西亞」。

那些宣稱自己首先是馬來西亞人,其次才是屬於什麼族群或宗教群體的人們,不應該反對單一源流教育制度,更應為子女選擇這樣的「馬來西亞人學校」。讓這種學校更具吸引力、成功,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大家都曉得這是個艱難的過程,看到國會議員辯論有多激烈,我更懷疑他們沒有落實這計劃的勇氣。我們願意花這麼多錢建新皇宮,為何就不能建設更大、更好的學校容納所有人?政府可以教導兒童學習更多語言、更多文化,以打造更有活力,更具包容心理的社會,不是嗎?

在學校多用英語,強調馬來語作為國語的重要性,教導華語並強調其經濟價值,難道會有家長反對嗎?只要我們的學生都能掌握英語,只要國民能因掌握英語而推動國家發展,大家當然也會給予國語應當的認可。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需要全盤改造,因為它不但分化大馬社會,更製造了大學生失業問題。延續這問題只會讓國家元氣大傷。若沒政治與社會勇氣,教改將走上英語教數理的不歸路。為了廣大群眾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勇敢,有遠見,願意做困難決定的領袖。我們應把高聲捍衛種族權益的人,送到只有他們同類的荒島,因為他們顯然不適合活在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多種語言的國度。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Kamal Amzan是位時事評論人。
《The Malaysian Insider》評論 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