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畢竟是李光耀,新書還沒面市,就已引起轟動和爭論。
這位新加坡的建國總理即將推出他的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所謂新著,寫的不外是一些陳年舊事,包括一些有關南洋大學的相關話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75%以上的島國,在李光耀的強勢領導下,經濟成果卓然;但一個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包括馬新華人用心血凝成的南洋大學,也在他的手上消逝無蹤。因此,“南大人”對李光耀是充滿怨恨的,也永遠無法原諒他。“華教罪人”的標簽,也許是他此生最大的污點。
對於這樣的歷史評價,李光耀顯然是非常在意的。因此,在88歲高齡的今日回顧歷史,他仍然耿耿於懷,要為自己當年的決策進行反省和平反。李光耀坦承,他在華教課題上確曾犯過錯誤。但他也“理直氣壯”的為自己辯護,聲稱南大與歷史洪流背道而馳,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因為當時正值冷戰高峰期,英國和美國不會允許一所“培養東南亞親中、親共的年輕人,為中國提供滲透東南亞的機會”的大學的存在。他也指南大使新加坡無謂地“背負‘第三中國’的包袱,進而為生存和建國的道路設置障礙”。
李光耀這麼辯解,無非是要證明,他當年關閉南大,乃是一項“政治正確”的決定。他也指南大倡議人陳六使“熱心教育,但不瞭解更大的地緣政治環境”,甚至如此嚴厲批評這位被他剝奪了公民權的人:“一個以捍衛中華文化自居的英雄卻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讀書的時候,南大還有甚麼希望?華社領袖一方面捍衛華語華文,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讀書,孩子長大了連一句華語也不會說的做法,言行不一致,是我看不起的。”
陳六使當年為甚麼沒有把他的兒子送入華校,這其中的因由,須由其後人解釋,才能說清楚。但據一位南大老校友告訴我,陳六使至少有兩位孫子曾就讀南大,其中一位孫女,還是和他同屆的畢業生。這證明,陳六使並非是講一套,做一套的偽華教鬥士。
公平的說,李光耀不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卻是務實能干的政治家。因為務實,他的教育政策因此充滿了功利和現實的色彩。向後看,新加坡的華教敗在他的手中已是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向前看,他會如何實現“如果我活得更久,我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的諾言,卻值得人們“聽其言,觀其行”!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