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妹、紀曉君、袁惟仁、張雨生、言承旭、潘美辰等台灣藝人,有甚麼共同點?答案是,他們身上至少流著一半原住民血液,雖然其外型、言談舉止等看似與漢人無異。
台灣原住民藝人受邀上節目時,大部份對族人的文化仍能侃侃而談。有時甚至還能互相調侃“已染上漢人的壞習慣,用卡拉伴唱帶唱歌”,但這不代表他們已徹底被同化。
總的來說,我們對原住民的認識很膚淺,多流於表面,例如認為原住民多能歌善舞、運動神經發達等。
其實,原住民和其他民族一樣,有獨特的中心思想,有百花齊放的多元文化,有不甘雌伏的能人異士。
本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亦是排灣族頭目的林廣財,不論受台灣或海外媒體訪問時,總愛陳述祖先的事跡:
“原住民本有自己的姓氏。但在1960年代,台灣政府卻‘賜姓’,要原住民抽籤決定姓氏。
我的外祖父是族人頭目,心比天高,問官員‘你們漢人最大的頭目姓甚麼?’‘姓蔣。’‘那我也姓蔣。他叫甚麼名?’‘蔣中正,意思就是很多人時,站在中間的那一位。’‘那好,你們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放在一起,那就是我的名字!’我的外祖父就叫‘蔣天明’。”
好個蔣天明!短短一段話,道盡了原住民如何機智地和外族文化斡旋。雖難抵抗大勢所趨,但盡其所能保住族人尊嚴。
而這些年來,台灣原住民表面已融入城市生活,但內心依然充斥對身份的失落感、對未來的迷惘。
部份原住民如林廣財,並未放棄尋根,依然通過音樂及各種管道,想要喚回迷失的同胞,以及恢復原住民姓氏。
根據史料,大馬和台灣的原住民不論在文化、語言、血緣、生活習慣上也有很深的關聯。台灣原住民佔當地人口約2%。大馬原住民只佔本國人口0.6%。
不過,數量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對本地原住民的瞭解和關懷又有多深?在企圖進行“改進”時,有否將我們的文化、價值觀硬套在原住民身上?
美國神父丁松青在《蘭嶼之歌》這麼寫:有很多人到這裡“幫助”他們,引進各種模式。難得有人去接受他們的生活,或是去愛他們。愛不只是給他們東西。
這些“與天地為伍,以日月為名”的民族,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思索空間。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楊麗琴‧201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