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08-08-11 頭痛醫腳的大馬經濟

據報導,聯合國駐大馬常務代表卡馬爾在5月5日表示,大馬推出的經濟轉型計劃,及新經濟模式第二部份(NEMII),並沒有正視大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如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構性問題,而選擇迴避或保持沉默。進而言之,經濟轉型計劃(ETP)這類僅限於爭取民間投資的計劃,並非針對結構性問題的治本之策。

同理,也出席這個聯合國經濟社會調查亞太區(UNESCAP)報告發表會的前大馬經研院(MIER)執行長的Mohd Arif也指出,若不克服諸如人才外流、廉價非技術性外勞、公務員過剩、貧富懸殊等結構性問題,大馬經濟也難有真的突破。只是,若真要解決結構性問題,搞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則需要莫大的政治決心與勇氣,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問題在性質上,也可分為週期性(Cyclical)與結構性二大類。週期性指的是經濟活動有週期性、循環性的起伏波動,也就是所謂的景氣循環或經濟週期(Business Cycle),如繁榮、衰退、復甦週而復始的循環出現。

對週期性問題,標準對策是採用反週期(Anti-Cyclical)對策,如升降利息、所得稅、或增減政府收支、貨幣供應量,以便調節、穩定化經濟波動。這些升降增減,是透過投資、消費的強弱高低來實現其穩定化目標,故也稱為穩定化措施(Stabilization Measures)。這是世界上通用的標準對策;只是,這種經濟手段僅適用於週期性的起伏波動,並不足以解決結構性問題。日本自1990年代以來,便一貫採用這個手段來力圖振興經濟,可卻效果不大,反而使政府惹了一身債。

大馬步日本後塵

既然這不是景氣循環的課題,卻一味用反週期手段,自然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解決不了真正的核心問題。不幸地,大馬也走上日本的失策之路,力圖用反週期手段來處理結構性問題,這只會掩飾問題的本質,把問題年復一年地拖下去。若等到油盡氣枯時方來搞結構性改革就為時已晚。

更何況,大搞生產性不高的大型項目與一味用過度消費來刺激經濟,更會加劇債務危機與致成由奢入儉難的民間信貸危機。這就是現階段大馬面對的經濟真相。一方面是頭痛醫腳,另一方面則因失去改革的關鍵時刻而坐待被全球化所邊緣化。

應該說,納吉政權也是看到問題的本質的,如新經濟模式第一部份NEMI裡,便提到不少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如消除猖狂的,不事生產的寄生式尋租、造租、設租、分租的坐地分贓行徑,強化國內的競爭環境、強化政府效率等。

另一方面,聯邦政府也放權給地方政府去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實行量才錄用以便留才用才、提升國人的技能、減低對廉價非技術工人的過度依賴、提升經濟活動的價值鏈(Value Chain)。

它的目的,便是想把大馬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並以創新與生產力來驅動增長、積極投入綠色革命、縮小公共企業的範圍,以便更進一步強化民間的經濟活動。

此舉將能促成產業集群(Cluster),以擴大規模效應(Scale Effect)、環境友善的可持續增長、縮小貧富二極化的包容性增長,善用區域經濟所提供的良機等。

可是,現實是:人才照樣外流、朋黨照樣暴富。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