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从书本上,老师的口中知道父爱、母爱是双亲对子女的无偿恩惠,比天还高,比海还深,被教育长大后我们必须反哺跪乳,知恩图报,否则便是猪狗不如的不孝之徒。
等我稍大一些,有一次随父母出席宴会,大人的食物和小孩的食物分开两桌。席间有的母亲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飞象过河到小孩桌这一边厢来为自己的孩子勺汤挟菜,竟然不考虑孩子的食量,也不顾及其他人有没有分到,总之多多益善。“此消彼长”是资源分配永远不变的铁则,因此,对其他人的孩子就有分配不均之虞。长大后回想起这情景,虽然有一些想法,也开始对“母爱是无私的”有一些质疑,但最终还是折服于“这是人之常情,也就该当如此”这一泛论。
人世间“人之常情”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子承父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肥水不流别人田等。我常在想,人类的进化要到何时才能打破这种小我、唯亲的狭隘思维,我坚信会有这样的一天。西方近来由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开启“裸捐”之风,惊觉这一天来得之快,简直出乎预料。
宁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其实,打破这种狭小思维格局的人,在东方社会早在上个世纪初便已经出现,他便是深得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老先生。
1891年,17岁的陈嘉庚南来新加坡协助父亲经营米店,后来父亲破产,他经过一番寒彻骨才累计了资本,开始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和当时所有的人一样,他所赚来每一分一毫,撕开都见血见泪。不过,陈嘉庚老先生并没有因为这些是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而心疼于慈善事业,一毛不拔,反而选择把这些血汗钱用在救国济难,办校兴学。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世界金融风暴,老先生自然无法幸免,当厦门大学和他的企业到了有如鱼与熊掌只能择其一的关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宁愿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他豁然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因而赢得了“倾资兴学”的美誉。虽企业收盘,但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也让莘莘学子能继续深造,为国家培育人才,他认为这是值得的。
克己奉公以天下为己任
陈嘉庚一直秉持着泛爱众的无私精神,坚决反对父母把遗产留给子孙,他宣扬:“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贤孙,何须吾富?同侨君子乎,须知贤而多财则损志,愚而多财则益过,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作马牛。”逝世时,毅然把300万遗产全部捐给国家社稷,分毫不留后代。这是他把对自己后代的爱升华至对众人子女之爱,无疑是人性的光辉。
其实,当时陈嘉庚已经名满天下,若选择把遗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也丝毫无损先生的声望。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早已把天下人的孩子视为己出,也对“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善始善终。
也许陈嘉庚不是最懂得经商的,也不是当时最富有的一个,他之所以能成为万世景仰的伟人,皆因他拥有超凡的胸襟与爱心。他克己奉公,以天下为己任,倘若世上能够再多几个陈嘉庚,世界肯定会美好得多。像陈嘉庚先生那赤裸裸无私的爱,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但至少要让每一个人知道它曾经被人类实践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有一天人们对这种无私大爱的追求能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地步,已经算是一项莫大的成就了。
(注:8月12日为陈嘉庚老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作者撰写此稿旨在表达后人对他无限的敬意。)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千秋过客 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