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01-11-11 如果蘋果日報進軍大馬

最近在台灣學校出席了“黎智英談傳媒與人生”的座談會。當我得知這個消息時,告訴自己再忙也都要抽空去聽一聽。聽甚麼?聽他的壹傳媒成功的秘訣,還是他對腥羶色的定義?這都不重要,只是單純的想要一睹他的風采。

黎智英果然快人快語,面對與會人犀利的問題,依然能夠從容並且以明確的立場來回應。從成衣業走向媒體業,他坦言,是參與民主開放的一角。

讓我不禁聯想,如果蘋果日報進軍大馬媒體市場,又會帶來甚麼樣的衝擊呢?大家別擔心。我也相信,大馬政府不會允許一家頭條愛刊登裸體、屍體、醜聞的媒體進入大馬的。另外,黎智英也向在場的大馬留台生坦言,目前沒有進軍新馬市場的準備。

他說,他賣報紙,賣的是“共鳴”,首要條件是瞭解這個地區、瞭解民情以及瞭解這個地方的核心價值。這句話確有其道理,一份報紙要深得民心,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她需為人民發聲、反映社會狀況、傳遞國內外消息。我一直認為,讀者對報章的信賴是一種崇高,而且是無法衡量的價值。

黎智英說:“一個沒有自由的環境,無法讓真正的媒體存在。”試問一下,我們的環境有真正的媒體存在嗎?我並沒有想要抨擊大馬的新聞自由,而這句話對我來說反而是矛盾的源頭。一個自由的環境,相對的它也擁有言論與媒體的自由。以台灣為例,報禁解放後的這二十餘年,台灣媒體業主要區分為藍媒、綠媒以及無黨派立場的壹傳媒。這樣的媒體環境固然自由,但是它健康嗎?翻開報章是責罵馬英九的新聞、扭開電視則是痛批蔡英文、上網瀏覽的是動趣橫生的動新聞,可以說是對閱聽人多重感官的刺激啊!如果大馬是這樣的媒體生態,你受得了嗎?這是我認為矛盾的地方。

學術界批評蘋果日報以腥羶色著稱,但她卻成為了當今台灣發行量最高的報紙。黎智英說:“蘋果日報的好與不好是由市場來決定的,說穿了它也只不過是市場的一種貨品,它有權在市場上上架,買不買單就看消費者了。”這句話充滿了濃濃的資本主義涵義,無法評論這是對或是錯。大馬華文教育界不斷推廣著《弟子規》、《論語》、《大學》等,目的是讓華裔子弟能傳承傳統文化的美德,讓他們在生活中有了一份道德倫理的概念,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萬一蘋果日報進軍大馬,相信這也是我們驗收教育成果的時刻了。

台灣學術界對壹傳媒的評語貶過於褒,但它徹底給台灣媒體界帶來了一場洗禮,甚至模糊了媒體業道德倫理的衡量標準。壹傳媒進軍台灣媒體市場尤如媒體界的文化大革命,犧牲了許多媒體業中的烈士,他們經不起新風潮的摧殘,最終也走上了絕路。這,就應對了“適者生存”這句話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萬一它真的來到大馬,而它是“適者”嗎?我希望不是,也祈禱不是,我期待的媒體是保留著真、善、美的,在捍衛第四權的同時也為閱聽人呈現一份真摯感。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陳仕漢‧201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