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近年濫拍了許多和外星人有關的科幻電影,但鮮少有一部作品,可以超越奧斯卡影后茱蒂佛斯特十多年前主演的《接觸未來》。她在影片裡飾演一位尋找外星文明的天文學家,有一天,她在浩瀚銀河攔截了一組神秘聲音,這股聲音斷斷續續,她知道這組聲音絕非隨機的聲音,因為音節的次數是2、3、5、7、11、13、17……排列的。
那是質數!只能夠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數。這部電影氣氛緊張,橋段絕頂,巧妙地運用質數的特質,開啟了人類和外星文明的接觸。因為質數的特點,不只存在地球上,它放諸宇宙任何一角皆准。
別以為質數作為和外星文明溝通的語言,只是電影的情節。其實科學家早就這樣做,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航天器“航海家一號”,裡頭裝有一片黃金光碟,記錄了人類55種語言,還有一份質數表,如果有一天它被外星人攔截,對方大概就知道地球人的文明程度了。
對許多數學家或數字迷來說,數學本來就是一種語言,而且是最美麗的語言,它簡單又深奧、繁雜又規律。當我還是小學生時,表哥拿了計算機過來,他要我按下123456789這數字後,再乘上任何9的倍數,就會出現一個漂亮的數字,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
之後的求學生涯,那些熱愛數理的同學,以大家熟悉的語言,分享著收集而來的小謎題:“一片蛋糕如何切3刀才能切成8片?”、“1加到100,用心算,答案是多少?”、“有一個標準法碼和4個錢幣,其中一個錢幣是假的,請用天秤稱兩次,找出哪個假幣是比較重或比較輕?”
很慶幸在學習數學的12年當中,我並沒有對數學失去興趣,至今保持了閱讀科普書籍的嗜好。原因之一,或許是我一直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去學“另一種語言”。
數學作為所有理工科的基礎學問,學生當然要以本身最熟悉的語文去學習。就像那些想學日文或法文的人,會選擇以母語去學,而不是以另一種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再去學另一種語言。
然而過去10年,在大馬學習數理是一件很煎熬的事,中學的教學媒介語換了兩次,先從國語換英語,再從英語換國語。可鄰的學生,還有多人少對數理感興趣,當你不懂得解題,是因為數理本身的難度,還是語言的難度?
明年升上中四的學生最慘了,在過去9年,他們主要是以英語在學習數理科,然而開學後,就必須“回歸”以國語教數理,之後升上大學或STPM,又必須以英語學數理。這種半途“出軌”一年的教育政策,可有半點“以人為本”的考量?
家長們,如果你家的孩子無法欣賞數學之美,或對數理從來都不感興趣,不要怪他,因為他一直在用不同的語言,去學習另一種語言。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植建成‧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