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決定從2013年起,規定大馬教育文憑中的歷史科目必須及格。教育部也將從2014年起,逐步在小學4年級教導歷史。小學生的歷史科成績,將在學校管理及評估制度(PBS)下被評分。
教育部在去年5月成立“檢討中學歷史課程和歷史課本特別委員會”,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程內容仍然可被繼續使用,但是必須更加詳細、深入,並重新編排範圍,好讓學生更加容易掌握歷史。
大凡一個先進文明的國家,都十分重視歷史教育。我國政府重視歷史教育,不時提昇和改良歷史科的課程內容和大綱,以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效忠精神,鞏固對國家的歸屬感,同時喚起他們的民族醒覺和世界觀。教育部能秉持這種宏觀的思想,落實改革行動,確實鼓舞人心。
中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他們的思想品德、基本素質的高低,體現了整體國民的素養,也將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民族精神乃至國家的前途具有深遠的影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學習歷史可讓我們懂得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對個人而言,可提昇心智的成長,對國家而言,可避免重蹈覆轍,少走冤枉路,促進一國的發展。此外,學習歷史可以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並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培養愛國精神的關鍵不在於課本的內容,而在於教師的教育方式。“情感”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教師不能只是陳述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而應在講解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來再現當時當地的情景,讓學生感同身受。例如拜里米蘇拉、漢都亞、東姑阿都拉曼、敦拉薩等,在他們身上曾經發生過多少美麗、激昂的故事,教師應借此點燃學生愛國情感的火苗。
歷史課必須改變照本宣科的舊模式,教師可用啟發式教學誘導學生步步深入。老師就像一位導遊,把眾多的“小遊客”帶到歷史大觀園中去欣賞萬紫千紅的奇葩。在教學過程中,可按照教材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也可帶領學生到古老社區考察,進行戶外教學活動,讓生活走入歷史,讓歷史不離生活,把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筆者希望,教育部除了擬定歷史教學指南,在師訓學院推出歷史選修課之外,還應重視歷史教師在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提供訓練課程,提昇教師素質,讓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學習最新的課堂教學方法,為今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期許在歷史的課堂上給學生灌輸一些歷史偉人的高尚人格和民族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宏偉的人生目標,並在歷史學習中理解和發揚人文精神,以史為鑒,守正惡邪,避免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迷失自己。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方美英 201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