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星期六

05-11-11 國行匯率政策應審慎

基於對外貿易順差萎縮,促使國家銀行近來緊守3%利率底線,企圖藉由壓低國內利率及令吉匯率,以刺激景氣加速上揚,而近期因股市波動導致匯率的微貶,更成為國內金融市場矚目的焦點。鑒於目前全球原料價格普遍上揚,加上國際美元走勢疲軟,令吉於此時貶值,勢必將加重國內通膨的壓力。因此,國行在匯率政策上必須審慎行事。

由最近公佈的各項主要景氣指標顯示,目前國內的經濟成長腳步明顯減緩,今年第三季成長預測僅4.3%,今年全年料不過4.5%成長。更值得關注的,則是在政府公共支出緊絀,而企業的投資意願也未見好轉的情況下,對外貿易順差也明顯萎縮,使總體經濟缺乏擴張的動力。面對此種不利的情勢,政府當局既無餘力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因而藉由貨幣政策的運作,壓低利率與令吉匯率,來為經濟成長加一把勁。其中利率的降幅大致在一至二個基點之間,尚稱平緩;然而在匯率方面,由於藉令吉匯率貶值以振興出口是國行目前貨幣政策的重點,因此自9月初以來令吉匯率即持續展現微貶走勢,由1美元兌2.97跌至3.14令吉,而且隨著股市不明朗因素籠罩,未來短期內仍有可能進一步下跌。

國行以匯率政策來刺激景氣雖然並不出奇,然而以目前國內外的經濟情勢而言,我們一方面對令吉匯率在提振景氣上所能發揮的效果存疑,另一方面則對可能因此而引發的通膨壓力感到憂慮。首先,在令吉貶值的效果方面,由於我國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持續出走,因此商品出口額及貿易順差的同步萎縮,已成為難以扭轉的趨勢。由於東盟中國間的經濟貿易活動蓬勃發展,在“大陸出口、大馬接單”或其他形態的“三角貿易”運作之下,本地的出口自然難以明顯擴張;此可由我國外銷訂單雖穩定增加,但出口卻未能同步增加,以及國行的出口外匯收支遠高於海關的通關出口額窺出端倪。

換言之,日前應出口貿易上所真正遭遇的問題,在於正面臨金融風暴後國際競爭形態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期。以往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泰國、印尼,而雙方的產業結構與產品層次相當類似,因此價格以及成本的高低,自然是判別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匯率的升貶,因而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國所面對的國際競爭態勢以及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已大不相同,尤其是在東亞地區,大馬已由以往的競爭者,轉變成為一個分工者。在傳統的低層次產品方面,我國已無法跟越南、泰國、印尼進行價格上的競爭;然而在資訊及其他科技層次較高的產品上,我國則遙遙領先其他東南亞國家,因此根本談不上價格競爭。

其次,由令吉貶值所可能引發的“輸入性通膨”壓力,卻是國行目前所不應忽視的課題:其中最值得關切的,則是因歐債危機而導致國際原料價格的動態以及美元匯率的走勢。放眼全球,美國經濟正在低谷徘徊,歐洲因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倒債再現危機,而日本、韓國也嚴重衰退,但經濟興衰有其周期性,原油、銅、紙漿、原木等重要原料,未來行情必然會因需求增加而全面走高。若國際原料上揚,若令吉匯率不能相應提高,將使我國經濟暴露於“輸入性通膨”的威脅之下。

外界普遍認為明年令吉匯率將會逐漸走低,主要原因則為出口順差的持續減少,對此國行此時此刻是否有政策性引導令吉匯率貶值的必要。匯率政策能否收到擴張景氣的效果,已如上述;就通膨的層面來看,目前的確不是引導令吉貶值的適當時機,主要原因在於目前美元、歐元匯率正處於弱勢。儘管就基本面來看令吉終將貶值,但國行基於穩定本地經濟的考量,所應採取的作法應是美元疲軟之際,儘量緩和令吉貶值的幅度,等到美元回穩之後再逐步放手,以減輕“輸入性通膨”的潛在壓力。

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公佈2011年全球繁榮指數,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以第十六名居首位,而大馬以43名居次,顯見我國經濟政策、經濟滿意度均有改善,但國行在匯率政策的操作上實應審慎行事,以免對我國經濟及金融市場造成不必要的紛擾。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社論 201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