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辛亥革命,我們必須先瞭解歷史背景。世界是很弔詭的。為什麼呢?第一點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經過馬六甲,而這在時間上而言,是屬於馬六甲王朝時期,這事發生在1405~1433年間。究竟鄭和下了西洋以後,他留下什麼?就歷史來說,他留下的主要是神話的傳說,但他有沒有留下一些真實的故事?
有,有些華人就留下在馬六甲定居,當時華人都不多,根據估算至多是一兩百人。到了1511年,葡萄牙侵佔馬六甲。它是第一個在海外尋找殖民地的歐洲國家,目的是為了展示在海外擴展領土的成就。再過100年,即1623年,它又拿下了澳門,澳門的重要性主要在於,葡萄牙以它為港口經商,並發放中國勞工到世界各地,所以早期的時候,很多英國人寫書,說海外華人都是來自澳門的人,「the people from Macau」。
由於這個輾轉過程對英國人是很不便,因此英國人在18世紀崛起以後,它第一個拿下的是印度,先拿下一個據點,後才拿下全部。當年的英國人很聰明,在1600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慢慢地併吞印度,直到1858年才把整個印度併吞成殖民地。已經佔有了印度的英國,在1786年通過萊特佔有馬六甲海峽北端的檳榔嶼,然後在1819年英國又佔領了馬六甲海峽南端的新加坡。此時中間缺了一個口,所以英國在1824年,以蘇門答臘的明古連港,跟荷蘭交換馬六甲。這對雙方都很合算,因為荷蘭希望佔有整個印尼群島,而英國則期望佔有整個馬來亞。
鴉片戰爭引發太平天國革命
1826年,英國組成了海峽殖民地,它的目標並不只是局限在馬來亞,而是看準中國的市場。1840年,英國通過馬六甲海峽挑起了鴉片戰爭(從鄭和下西洋到鴉片戰爭都以馬六甲海峽為主軸,相隔400年,江山依舊人面全非,馬六甲海峽再一次發揮其微妙作用),鴉片戰爭也因之掀開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改變了中國人向海外流轉的命運。在這之前,華人是很少流向海外的。當然也因為華人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生活困苦,為了逃避饑荒、壓迫和戰亂才逃了出來;英國人也鼓勵中國人自由地從香港遠走他鄉。
就這樣,我們的祖先就比較有規模地出走。1851年發生太平天國革命,就是對鴉片戰爭的一個回應,當是,中國第一位華裔牧師梁發寫了一本勸世良言的傳教書,也曾於1815~1822年間,在馬六甲創立《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洪秀全從梁發身上獲得靈感,覺得上帝的說法很適合,例如尊重人權、平等施政等等。可是洪秀全存有帝王的思想,他不懂得什麼叫民主的革命,而且中國人對天主教、基督教或上帝會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僅有部分傳教士在城市可以發揮作用。
當太平天國1854年在南京建政後,它就注定是要失敗的。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革命目標模糊,勝利後沿襲帝王統治,無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加上清朝找到一個對付漢人的方法,那就是用曾國潘、李鴻章及袁世凱分別成立湘軍、淮軍及北洋軍,這些組織都是一脈相承的,用漢人打漢人,即「以華治華」。
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漢人處境更是悲慘。凡是被懷疑的南方人尤其是客家子弟,就有生命危險,所以有很多華人逃亡到海外,有些就來到了馬來亞,直到今天還有後代在檳城居住;有一些在東馬沙巴的斗湖居住。為了躲避清兵的追剿,客家人也就依據傳統依山而棲。太平天國動亂前後,一些知名人士如張弼士、張煜南、葉亞來,鄭景貴也來到馬來亞。他們也在後來富甲一方,帶動很多華人往東南亞遷移。
太平天國失敗後,1900年又發生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清朝政府在走投無路下的迷信怪異行為,以為慫恿怪力亂神者殺傳教士就可趕走洋人。但八國聯軍一來,他們就什麼都完了。
太平天國孕育了辛亥革命
所幸在這之前,孫中山已是洞悉突破國難的癥結是徹底的改變,因此才留下革命的火種。事緣他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建議改良這個國家,儘管他的投書寫得很好,包括怎麼改良中國,也建議了許多利國利民之道,可惜李鴻章並沒有重視,沒有接見他。不幸的是,他上書不及一個月,即1894年的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清朝戰敗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傷透了國民的心。這也激發了孫中山在1894年10月遠渡美國成立興中會。
在成立了興中會之後,他就不斷地搞革命。孫中山也一直不斷在海外流蕩,他在香港逗留的時間甚短,因為英國並不願意得罪清廷。清廷與英國的關係較好,這也是為什麼清廷得以在倫敦暗中捉捕孫中山;後事機敗露,孫中山獲他在香港西醫書院唸書時的英國老師康德黎等人營救。還有,孫中山來到新加坡卻不受重視,原因是新加坡也是英國殖民地,顯然是比較敏感的地帶。英國不能讓孫中山大張旗鼓從事反清活動。因此孫中山逼不得已輾轉到檳城,作為最後的海外基地。
在交通與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孫中山得以在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是件了不起的突破。雖然日本的同盟會只影響了當地華人及留學生;在歐美也沒有多少知音人,但他卻在檳城找到知音人。他來檳城最長的一段時間就是在1910年,居住了將近半年。在1910年的10月開了一個歷史性的「庇能會議」,拍板決定第十次起義(因而有了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失敗,及同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的壯舉)。孫中山在這之前的九次起義都失敗了,但檳城的支持者有正義感,不怕得罪清廷,也就義無反顧地介入其中。這也是為什麼他在1908年時,把同盟會的南洋大本營由新加坡搬來檳城繼續活動的主要原因。
遷來檳城的時候,他發現到用同盟會這樣的政黨組織,很少人要參加活動,所以他又成立了閱書報社,就是讀書會。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吸引民眾參加,當中更少不了知識分子。通過這個讀書會,他們也開始辦報,於1910年開辦了《光華日報》,成了孫中山的輿論旗幟,另外閱書報社同人也積極辦校,在1917年創設鐘靈學校,沖淡其政治色彩。
辛亥革命的成功又讓孫中山重新站起來,各地起義軍更把他推舉成為領袖。英國人的變臉也很快,隆重其事地讓他衣錦榮歸中國時途經檳城,不過他沒有把他的第二夫人陳粹芬接走。陳粹芬也就留在檳城(孫中山的家人也在1910年與他一起離開檳城,只留下陳粹芬)。1936年,孫科行政院長在蔣介石同意下,將陳粹芬小媽接回廣州頤養天年。孫中山回中國出任臨時大總統,是為了確保革命開花結果。很快的,他在1911年12月確定了中華民國的國號。
辛亥革命延伸為五四運動
孫中山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無論是在海內外,革命演說都很有說服力,他說我們為什麼要革命?為什麼要推翻清朝政府?中國由滿清人統治,迫害我們漢人,所以中華民族一定要團結起來,打倒滿洲人。當民眾被鼓動起民族情緒時,就會很容易被說服。孫中山很擅長煽動民族情緒,大家就會有強烈的推動力去推翻滿清政府。驅逐韃虜的意思,就是滿洲人都是沒有文化的一群,我們為什麼要被他們欺負和統治?所以一定要趕走滿洲人,建立中華民國。
可是就在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佈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元旦日,孫中山一改常態表示中華民族是由漢、滿、蒙、回、藏各族組成,不但免了一場清洗滿人的大屠殺,也突顯了孫中山高明之處。辛亥革命後,1919年的五四運動無疑地幫了孫中山很大的忙。難怪我們常聽說,當人心思變的時候,一個不經意的新時代會冒出許多的奇跡來。
孫中山偉大的地方就是,他明知道袁世凱可能會欺騙他,但是只要可以把皇帝拉下馬,結束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他就願意把大總統一職讓給袁世凱。孫中山一點都不棧戀官位,像他這樣的人在世界上可說是絕無僅有的。你很難想像中國到底如何從帝制改為民國,這完全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大事。辛亥革命改變了很多人的思維,也給予大家有勇氣面對改變。
五四運動時的北大青年,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勇氣及思想,就是源自辛亥革命的敢闖敢革命的精神。同時五四運動主要是提倡科學與民主,完全的符合了西方現代化的思想和辛亥革命的訴求。從孫中山革命到五四運動,人民試圖在中國建立了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府。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本文原載「中評社」,系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年而作,此為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