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因为一宗上诉庭判案宣布大专法令第15(5)(a)条文违宪而顿使舆论沸腾起来,很多人都认为此法令不合时宜,有违民主精神,应予废除;但它的出现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这有需要回到独立前的学生运动,它最初是在新加坡引发的。
先是1954年新加坡华校生为反对服兵役而展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也因与军警冲突而酿成流血事件(主要是华侨中学与中正中学的学生)。
李光耀为两案辩护
虽然学生取得了“胜利”,政府答应适龄的学生缓期服役,但也有学生被逮捕。经审讯后,有28名学生罪名成立,判处缓刑6个月;另外8名被控阻差办公,结果被判监3个月。
李光耀因成为他们的律师而名声大噪。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1954年“513”学运。
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即1954年5月28日,一批马来亚大学(在新加坡,后改称新加坡大学)的学生被捕,面对煽动罪被控上法庭,因为他们在《华惹》(FAJAR)(社会主义俱乐部会刊)刊登一篇题为《对亚洲的侵略》的文章,指责殖民主义者强制马来亚加入军事联盟(东南亚条约),并征召服役而把国家推入战争。因此文章号召人民不要与殖民政府攀上关系。
槟城钟灵爆发学运
李光耀也是他们的辩护律师,结果在同年8月审讯的时候,8名被控学生全数无罪,李光耀也因这两宗案件成为政治红人,促使他在下半年组织了人民行动党。
因为学运在新加坡燃起第一把火后,它在1955年触动槟城钟灵中学的学生介入反对学校接受津贴而被英化,结果有7名学生被开除学籍。因事态严重,导致钟灵中学的学生在1956年举行集会,军警进行镇压后,有68名学生被开除学籍。
华校改制沸沸扬扬
学运经此激发后,不遑多让新加坡,也在马来亚各地发生学生示威与罢课运动,例如进入1957年4月份,斗争逐渐进入高潮,除钟灵生声援被开除学生参与罢考外,韩中与中华的学生也在校内罢课,举行集会。在独立后到了11月份,学潮扩大,波及槟花女中与中华中学,更见各校学生齐涌槟华女中大集会。
紧接着霹雳、雪兰莪、森美兰、马六甲、柔佛的各华文中学都动了起来。因此1957年的“一一一四”在后来被列为学潮纪念日,它标志着马新的华校已因教育政策及改制的问题沸沸扬扬。
在政府看来,华校成为左翼的温床。转入1958年,学潮基本上平静下来,但左翼思潮在各华校内滋长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批生力军在60年代参加了左翼的社阵(劳工党与人民党组合),成为政治活跃份子。
在此之后,马来亚的学运核心因南洋大学的创立(1958年新校舍落成),又转回新加坡,但不再波涛起伏;在60年代中期又化整为零。这与马来西亚成立(1963年)及马新分家(1965年)的政治变动大有关系。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