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博士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过去10年的中国高效率和庞大市场,吸引了不少台资到大陆投资,造成近十年来流入东南亚和大马的台资减缓。不过,随着中国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加上工资飙升和劳力短缺,台商正寻找机会升级转型,部分资金料回流到东南亚,将为东南亚制造许多新的机会,其中以越南和柬埔寨占多数。
江丙坤的一番话,道出世界趋势风水轮流转,但对早期吸引不少台资的大马来说,风水的流转,会不会来到我国的门槛,看来还是个未知数。
台资于1960年代开始登陆马来西亚,台商洪荣民率先于1966年在巴生设立大荣制钢厂。但台资在大马真正增长是在20年后的1986年,不过,当年的总投资额也是微不足道的9000万令吉。
1989年,台商投资总额上升到7.77亿令吉,成为马来西亚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资。
1990年,台商投资扶摇直上,获批准的投资项目多达270个,总投资额高达22.8亿令吉,首次超越日本而成为大马的第一大外资。
截至1995年6月底止,台商在马来西亚的历年累计投资总额为194.44亿令吉,仅次于日资的209.03亿令吉。大马工业发展局统计资料显示,台商1994年在我国的投资总额达28.7397亿令吉,约占我国外资总额的25.61%,成为最大的外资。这些投资也已从密集组装工业转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工业,华隆电子厂、彦武钢铁及与日本合资的铝箔厂等,都是显著的例子。
中国大陆崛起以还,许多台资也改变南向政策而向西挺进,中国廉宜的劳力成本成为外资最大的吸引力。许多台湾电子厂商选择将大马的基地逐渐转入中国投资设厂。大马劳工的短缺,令许多公司面临请不到人的窘境,劳工短缺也引发工资上涨,台资自然选择劳工薪资便宜的中国大陆。
目前,外撤的台商转到中南半岛或东南亚其他国家,我国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机遇,全力引入台资,推动大马经济转型,以便借助这股强大的外资,实现高收入国的目标。
但是,在争取台商回流,我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例如企业中高层主管和技术人才缺乏、工资逐年上涨、外劳政策反复,对外资企业产品内外销比例限制等,都影响台商在我国投资的情绪。我国要吸引台商回流,除了靠政治稳定、种族和谐、法律健全、华人人口众多、语言沟通方便、公共设施也比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完善以外,政府必须简化投资条例塑造更开放亲商的市场,提供额外的关税优惠措施,让那些回流东南亚的台商,选择前来我国投资。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