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

06-11-11 放出去真的能生嗎?(上篇)

“放生”原本就是一件美麗的善行。
 
可惜,有些人急于落實“放生”這樁善事,選擇走捷徑,花錢購買放生鳥放生,卻沒深入瞭解鳥兒被捕抓的過程與背后故事…

 我們可曾想過:被放出去的鳥能夠認路回巢嗎?它們能適應新環境嗎?在陌生的地方可以繼續活下去嗎?我們“放”出去的,真的能“生”嗎?

 如果大家有留意,不難發現剛被放生的鳥兒,氣很喘,甚至目無表情,一臉茫然;也許,它們正對孩子牽腸掛肚,或者,它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為了杜絕放生鳥買賣,避免鳥兒不必要的犧牲,從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討論“放生”課題……

為了拯救“放生鳥”,愛鳥之人劉漢文,近期有感而發的在其面子書發表個人意見,並揭開捕抓小鳥的真相;結果,大部分朋友不敢給予支持,他們認為這課題牽涉到宗教,敏感啊!

 沒料到,反而得到陌生人的認同。

“我敢講,是因為我知道真相。我從小就在森林進出玩耍,對鳥兒的習性瞭如指掌,單是聽到鳥叫聲,我就知道那是什么鳥。”劉漢文說。

 “我不反對放生。只是,我想告訴大家,鳥兒被捕抓的整個過程,以避免鳥兒不必要的犧牲。”

 司空見慣的“網鳥”過程,雖然是在童年時期所見,但,至今仍一幕幕浮現在劉漢文的腦海裡……

一兩千隻小鳥被一網打盡

 下午時分,捕鳥者先在森林內布下“喇叭網”,網中央置放一盞大光燈,直到太陽下山,鳥兒都回巢休息時,捕鳥者點亮大光燈后,即在森林中大力敲打手上的鐵片或木板,鳥群因此受驚嚇而到處亂飛。

 這時,在漆黑一片的森林裡,所有的鳥兒都湧向大光燈飛去,少則數百,多則一兩千隻小鳥就這么被一網打盡,此際,第一波的死傷鳥為數不少。

 往往,在小鳥被捕的第二天早上,劉漢文走進森林時,都會聽到許許多多“一夜間成為孤兒”的雛鳥,驚慌地吱吱叫。

 “見到這一幕時,我真是心酸啊!可惜,我不知道它們要吃什么?我愛莫能助,完全沒辦法幫助它們!”

 “另一方面,我相信,被捕的鳥爸爸鳥媽媽,也會在另一方牽掛著窩裡的孩子……瞧!因為人們急于落實‘放生’這樁善事,選擇走捷徑,花錢購買放生鳥放生,卻沒深一層去思考其他細節問題。”

 “如果大家有留意,不難發現剛被放生的鳥兒,氣很喘,甚至目無表情,一臉茫然;也許,它們正對孩子牽腸掛肚,或者,它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他說,很多人貪圖方便,花費一點點錢購買放生鳥,然后選擇在家門口、寬廣的公園或自己喜歡的地點“放生”,但,我們可曾想過:被放出去的鳥能夠認路回巢嗎?它們能適應新環境嗎?在陌生的地方可以繼續活下去嗎?我們“放”出去的,真的能“生”嗎?

鳥兒不一定找到回家路

 “除了白鴿,其他鳥兒不一定能找到回家之路哦!例如麻雀,天色稍暗,它們就認不得路回家了,所以,有時我們會見到一些誤時的麻雀,被迫在屋簷下過夜。”

 尤其,在鋼骨水泥的城市,鳥兒連棲身之所都難覓,更別說要找食物,再加上城市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食物污染……甚至聲音污染和燈光污染,鳥兒能存活多久?

 原本生活在森林的鳥兒,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旦它們被“放”到城市“生”活,飛在燈光燦爛的天空下,它們知道是晚上嗎?

 “我經常在晚間,看到一些鳥兒還在覓食,可憐呢!它們若夜以繼日地無眠無休,相信,最終將勞累而死。”

 他誠心希望大家站在鳥兒的立場,作多方面考量,從今以后不再購買放生鳥。

持素就是最大放生

 “放生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可惜,很少人能領悟其真正意義。”劉漢文非常鼓勵放生,但,他強調,要用對方法。

 “我個人認為,持素才是最大的放生。不殺就是很好的放生,不抓一隻小鳥,就等于拯救了一隻小鳥,我們無時無刻關注一切眾生,那也是無形的放生,若刻意放生,反而助長捕抓風氣,畢竟,有需求,才有人去捕抓。”

 他認為,當我們見到一些即將被砍頭或要下熱油鍋的魚蝦時,當下就把它買下放生,這放生才有意義。

 數年前,有位友族同胞抓了一條大蟒蛇,到處找買家,劉漢文很想將它買下然后放生,但因為他怕蛇,不敢親自將大蟒蛇載到森林放生,而有所猶豫。

 沒料到,正當他與太太商討如何將大蟒蛇放生之際,對方接到餐館老闆來電,大蟒蛇交易就在數秒內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放生,可惜我卻錯過了。”

 他坦言,以前年少無知,他殺生不少。自從接觸正信佛教,瞭解因果,他后悔不已,目前的他盡量做些利人利己的善事。

 “少做一件惡事就等如做了一件善事。”

不致傷亡才有意義

 “放生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可惜,現代人用的方法不對。”

 鄭友強讚歎《白蛇傳》裡的許仙,當他見到人們玩弄一條白蛇時,毅然將它買下放生,這才是最恰當的放生方式,整個過程,完全沒引起動物的傷亡。

 “這雖然是民間傳說故事,卻帶出放生的真正意義。我認為,人們不應牽強地放生。”

 “對于瑜伽修行者而言,放生並非宗教儀式,我們只在不違反自然規律及適當情況下才放生,例如,在巴剎見到野生動物即將被殺,而自己又有經濟能力的話,我們就會將它買下,然后選擇一個適合有關動物生存的環境去放生。”

鳥兒被捕死亡率高

 擅長畫鳥的我國著名畫家鄭友強指出,顧名思義,“放生鳥”正是為迎合“放生”市場而有,其中包括織布鳥和禾芭鳥。

 “由于這兩種鳥其貌不揚及太普遍,從來都沒人願意將它當著觀賞鳥飼養在家中,因此,早期的寵物店並沒售賣這類小鳥。”

 “隨著‘放生’風氣的盛行,許多小鳥因此被捕抓,每次所捕抓的數量不是十隻八隻,而是百隻、千隻的一網打盡,然后分配到各寵物店出售,導致目前織布鳥的數量驟降。”

 根據研究報告,野生動物貿易往往會導致高達50%至80%死亡率。從捕抓鳥兒的過程,到運輸和寄放在寵物店待售期間,都不斷有鳥兒死亡。

 試想想,鳥兒原本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大自然,自由自在;卻很不幸的,突然被關進籠子裡,被迫與數以百或千計的其它小鳥,在擁擠的籠子裡等待出售,它們的生活環境是多么的糟透啊!

 “期間,萬一當中出現帶菌鳥,其余小鳥必將難逃被感染的厄運,尤其當小鳥面對壓力時,最是容易受病菌感染。”

 “即使這些小鳥被放生,最終飛回原來的生活環境,它們也會很快的死于病毒感染;許許多多的小鳥正因為‘放生’這儀式,而提早結束生命。”

 “放生小鳥,其實等于是給小鳥一條死路!很多人不明白,或貪圖方便,未經深思熟慮,就在寵物店購買小鳥來了自己的‘放生願’,尤其當家人生病或自己事業不順遂時,就選擇‘放生’,祈求消災延壽、積福等等,無形中造就了鳥類買賣生意。”

動機正確才是善行

 但,他認為,我們沒必要放生人工培養的牛、羊和雞鴨等,因為,問題關鍵在于,這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口欲而繁殖的,如果沒有人吃牛肉、羊肉和雞肉、鴨肉的話,自然就不需要繁殖。

 他說,在飲食方面,人類其實是有選擇的,我們應該培養持素的習慣,以避免殺害其它生命。

 “口味是后天的,如果一個人自出娘胎以來都沒吃過肉的話,他是不會喜歡肉的味道。”

 “無可否認,‘放生’是一項善行,但,主要看用意與動機正確與否;瑜伽修行者認為,隨緣放生的舉動,能提升個人的心靈素質,畢竟,萬物同宗,每一種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而人類又是萬物之尊,最應該保護其它動物。”

 “除非某種動物威脅到人類的性命,那就另當別論,例如,為了防止鼠疫及黑斑蚊症,我們在城市裡消滅老鼠及蚊子不算是壞行為;但,我們不可以到森林去殺鼠滅蚊。”

文章来源:中国报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