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

06-11-11 盲目放生好心做壞事(下篇)

我們瞭解動物的感受嗎?它們願意讓我們先把它們抓起來,然後再“放生”嗎?
 
如果我們是抱持佛教無私大愛的精神,以及站在眾生立場而放生,無疑這是好事一樁;可惜,有些人顛倒了放生的意義,總是為求長壽、求健康或事業順遂等而放生,那就本末倒置了。

 佛經雖有云:不殺生得長壽,但,並不等于公告大眾:如果要長壽就去放生,大家千萬別誤解哦!

放生活動是由佛教開創的嗎?華聯金剛禪寺宗宏法師受詢時表示:雖然,佛陀勸導大家護生,但,佛陀時代其實是沒有放生活動,放生是由中國人開始的。其中,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就致力提倡放生。

 “華人傳統概念一般都喜歡長壽,生物則愛命。人們融合佛教精神,站在慈悲的立場,想救護生命,于是就有了放生這活動。”

 “如果我們是抱持佛教無私大愛的精神,以及站在眾生立場而放生,無疑是好事一樁;可惜,有些人顛倒了放生的意義,總是為求長壽、求健康或事業順遂等而放生,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現象,特地預先訂購百隻、千隻小鳥等,以圓滿放生儀式,這是很不健康的做法。”

 “那豈不是在愚弄生命嗎?或許,小鳥也感到莫名其妙:怎么有人把我抓起來,之后又有人把我‘放生’,我該何去何從啊?”

 我們瞭解動物的感受?它們願意讓我們先把它們抓起來,然后再“放生”嗎?

 “放生本意是好,但,要注意多項細節,以免衍生其它問題。”

 “例如,放生地點若不適宜,將導致有關動物無法適應而提早死亡,或者,把在寵物店感染到的病毒傳播出去,引起生態污染,甚至滅絕其它同類,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

理性與有智慧的放生

 “我們要做的是,理性與有智慧的放生。除了要兼顧生態問題外,我們也要注意放生的整個過程,及瞭解有關動物的特性,不應將動物放到不該放的地點;假設,我們把蛇放到村子裡的話,那肯定會對村民造成干擾,妨礙他們的日常生活,並引起恐慌。”

 “盲目放生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引起某些物種的滅絕。”

 “放生宗旨在于讓一個生命得以延續。我們因不忍見世間苦,才做救護的動作,在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裡,我們放生是為了要感恩一切眾生,佛說:一切眾生皆平等。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

 “因此,一旦遇有眾生受苦,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是有必要去救護它們的,這樣的放生才最有意義。”

 而站在自己的立場,有所求的放生,是沒什么意義可言的,只會讓自己落入迷信當中。

持素護生更有意義

 另一方面,宗宏法師也不贊成設立放生園。

 “那將會浪費很多財力與人力資源。大自然的動物,就讓它們回歸大自然不是更好嗎?”

 “被關起來養的動物,將會失去生存本能,這反而害了它們呢!”

 宗宏法師透露,過去,曾經有佛教團體呼籲大家減少放生活動,鼓勵大家改以“持素護生”,大家可以嘗試先從每星期持素一兩天開始,慢慢養成持素的習慣,這是另一種戒殺放生的方式,比購買動物放生更具意義。

何時何地都可放生

 身為佛教徒的蘇振成也不贊成刻意放生。

 放生之目的主要是為了不殺生,或遇到有生命受威脅時而生起一念慈悲,將它購買放生,並非大張旗鼓做這事情才叫放生,那只不過是一個數目字而已。

 “其實,我們任何時刻都可以放生,例如,當我們在家中看到蚊子、蟑螂或螞蟻時,不去傷害它們,即使抓到老鼠也讓它回歸到空曠的地方,那也是一種放生,隨時隨地把放生落實到生活裡。”

 在這商業社會,沒錯,是有供就有求,刻意購買小鳥、魚類等動物放生,必然會製造機會讓人賺錢;但,如果完全不去救它們的話,它們肯定會在刀口下喪命。

 他說,他所參與的佛教組織,也曾提出這課題討論──假設沒有人購買“放生鳥”放生,或許就不再有供應,但,我們卻沒辦法影響大家不吃魚肉等。

 “結果,大家都贊成選擇折衷的方法,當要放生時,不預先通知魚販,寧願早點起床,到巴剎看看當天有那些即將被宰殺的魚類等,量力而為的把它們購買下來放生。”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及時將它買下放生,起碼先讓它不必承受被殺的恐懼,至于放生之后存活率不高,那又是另一個因緣了。這猶如有些人明知患上絕症,為什么還要歇盡所能去治療一樣。

 在此,他與大家一起探討動物被放生后所引起的死亡率問題:“其實,魚類被抓后,再被放回水裡生活,它們的存活率不可能達到100%;但,為什么我們還要‘多此一舉’去放生呢?”

 “在這方面,我們不用世間法來看。放生時,主要經過誦經念佛,讓有關動物有很好的機會皈依佛法僧,祝福它們在下一期的生命不再墮入畜牲道。先聽聞佛法,死亡意義就不一樣。”

 再者,每一個生命都是害怕死亡的,動物在刀口下死亡,肯定是充滿恐懼,甚至生起嗔恨心;但,如果它們在放生之后,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這死亡是較為平靜的。

 “當然,放生后,有關動物能存活是最好,不能存活的話,起碼跟它們做了三皈依,種下一個學佛的種子。”

核心目的長養慈悲心

 他感恩愛護小鳥者轉告“放生鳥”,從被捕抓到輸送到寵物店整個過程中的死亡數據,以及被放生后的存活率。

 “其實,不只小鳥,一切動物都會劃清界限,各有本身的‘地盤’,因此,想要放生的人,放生之前一定要好好籌劃每一個細節才去進行。”

 放生的真正意義是,不為放生而放生,因此,想放生的人必須對放生理念完全瞭解才去放生,以免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把放生視為教育,希望透過這動作,把佛教強調的慈悲心帶出來,佛教有很多表法,長養慈悲心才是放生的核心目的。”

 “佛教鼓勵如法放生,重要目的是教育群眾愛護一切生命。”

 總之,刻意放生不好,完全不放生也不行,因此,選擇中道;關鍵是,明白放生背后理念,如法的做就好。

 “無可否認,有些人是帶著求長壽、消災除病的心態而放生,這就乖離了放生之意義,那是有私心、有目的來做這事情,證明他們還未透徹了解放生的真正意義。

 “抱持求長壽之目的而放生,在整個過程中若不小心傷害生命的話,按因果論計算,這筆賬該由誰來償還?一定是算到當事人頭上的,變成‘好心做壞事’呢!所以,我們放生時要小心謹慎哦!”

不存目的才是善念

 佛經雖有云:不殺生得長壽,但,並不等于是公告大眾:如果要長壽就去放生,大家千萬別誤解哦!

 在此,蘇振成與大家分享一則佛教故事。

 老和尚預知小和尚壽命將至,于是就安排小和尚回俗家見父母最后一面。

 在回家途中,小和尚見到一群螞蟻在水中掙扎,很自然的生起一念慈悲心,悉心地以一片葉子將螞蟻一一救上岸。

 當小和尚回到寺院時,老和尚對小和尚依然能夠活著回來而感到驚訝不已,就詢問小和尚路途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

 原來,不知自己壽命將至的小和尚,純粹以慈悲心救護螞蟻,這種無為而為,完全沒帶任何目的與私心去做善事,反而可以獲得無量功德。

 相對的,如果我們抱持想要“累積功德”的目的去放生,那可能就沒功德可得。

動物也有悲喜感覺

 或許,有人會質疑: 到底,鳥兒等動物會有憂悲情緒和“感覺”嗎?

 且看劉漢文跟大家分享的真實鳥故事…

 在吉隆坡一理髮店露台,住著一隻“殘障”織布鳥,它天生缺少一隻翅膀,失去飛的本能,無法自行覓食;數年來,鳥爸爸鳥媽媽每天都是風雨不改地將食物送到“殘障鳥”嘴邊。

 每當天空烏雲密佈,即將下雨之際,鳥爸爸和鳥媽媽也會及時趕回來,不斷吱吱叫個不停,以提醒理髮店東主:快將掛在露台的鳥巢移到室內,以免“殘障鳥”被雨淋濕。

 “如果鳥兒沒有‘感覺’的話,鳥爸爸鳥媽媽不可能到今天還一直照顧殘障鳥,更不可能在天色稍微轉暗的時候,就牽掛孩子的安危而急忙飛趕回巢。”

 “由這真實故事推想,那些無辜被人捕抓的小鳥,會是多么牽掛嗷嗷待哺的孩子啊!我再次衷心呼籲大家別再購買放生鳥來放生了!”

 “數年來,理髮店東主雖然和鳥爸爸鳥媽媽一起照顧‘殘障鳥’,但她從來沒給它餵過任何食物,因為,人類是不知道鳥兒要吃什么食物的,唯有鳥爸爸鳥媽媽才懂得它們的孩子要吃什么才能長大。”

 真的,請求大家給雛鳥一個完整的“童年生活”,讓它們能在爸爸媽媽呵護下長大,好嗎?

文章来源:中国报 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