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在沒有任何明顯徵兆的情況下,長期以來被西方國家稱作「流氓國家」而加以制裁的緬甸,突然開始了改革。
去年11月,緬甸舉行20年來首次的國會選舉,隨後解散軍政府並建立軍方支持的文人政府後,人們依舊對她從此要走上民主改革之路半信半疑。畢竟這個古老的國家從1962年軍政府通過政變上臺起,就壟斷政治長達49年,成了最封閉、飽受高壓統治的國家之一。
人們幾乎已經忘了這個最不先進的國家之一,在1948年獨立後,曾經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前列,甚至遠遠領先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人們也幾乎忘了歷史上第一位來自亞洲國家的聯合國秘書長就是緬甸的吳丹(吉隆坡的Jalan U-Thant就是以吳丹之名命名的)。
因此,當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淑姬被釋放出來時,沒有人敢斷定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抑或僅是又一次的暫時鬆綁。
接著,6000萬長期受壓迫的緬甸人民目睹了幾乎難以想像的變化。新政府放鬆了嚴格的媒體審查制度;取消了網絡管制;修改金融、投資和外匯法以改善商業氣候;公開邀請流亡人士回國;邀請少數民族的武裝組織進行和談;允許工會成立;釋放政治犯;允許淑姬和她的政黨參加補選。
曾於8月19日在總統府與登盛總統閉門會談的淑姬,也向國際表明,她認為登盛是可以被信任的,他真心想要改革國家,並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
更讓人訝異的是,就是登盛政府以順應民意為由,停止了由中國投資在緬甸邊境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密松水電站計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登盛疏遠長期為緬甸提供庇護的中國?是為了要調整緬甸的外交政策?還是登盛要走出前軍人政府領袖丹瑞大將的陰影?又或者是年初開始,方興未艾的阿拉伯之春讓專制者有所警惕?
這一連串的民主改革贏得西方肯定,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將於下月曆史性訪問緬甸,是美國逾半世紀以來首次派遣國務卿訪問該國。
在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之亞太之際,希拉莉之訪免不了惹來美國拉攏緬甸加強牽制中國的揣測。過去,受到西方的制裁的緬甸似乎已完全倒向中國;如今,位處地緣戰略要衝(中印之間)成了緬甸的談判籌碼,成了中美在亞太角力之間的香餑餑。
中國的確為被孤立的緬甸提供了許多庇護,但中國本身也得益於這種庇護,例如援建的軍港讓中國得到了在印度洋的出海口。
如今中國看來只能吃這個悶虧,因為每個識時務的國家領導人都會懂得選擇為本國爭取最大的利益。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改革內部換取西方放棄制裁,緬甸似乎「殺出一條血路」。畢竟孤立的緬甸只能和中國、朝鮮還有東盟鄰國打打交道;但開放的緬甸卻將迎來全世界的朋友。孰重孰輕,政治家當然會有自己的盤算。
改革或許會亡黨(原有執政的利益集團),但不改革會亡國,使緬甸錯失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如今,緬甸已經作出一個英明的利國利民選擇,不知道她的鄰國是否聽到來自內比都的迴音?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宋育晶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