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02-08-11 對青少年要有同理心

你還記得自己十多歲時做了些甚麼事嗎?我在十多歲的時候,是生活在尋尋覓覓、懵懵懂懂的日子裡,不知道脫下湖水藍的校裙後,我要怎麼走未來的路。可我是幸運的,我有一對民主的父母,他們從不安排孩子的人生,關於孩子的前途,他們總是說:“自己好好想。”於是,我是在尋覓中展現自己,在摸索中成長的孩子,過程雖然跌跌撞撞,但我的生命是紮實的。

我十多歲的日子過得很平淡,同學之間也沒有特別的共同記憶。但是,我總是認為,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年代。

還未做記者前,我當過臨教。當時學生的父母拖著孩子的小手走到我面前說:“老師,他不聽話你給我狠狠的打!”;辦公室內,膝蓋流血的學生沒人為他處理傷口,我走前去,主任在身後說:“不要管他!他無藥可救了!”

那時的我在心裡輕嘆,“這年代的孩子真不好當。”

不當臨教改行做記者後,常常在訪問時聽見家長焦慮的聲音,他們擔心孩子不用完上課以外的時間去補習就會落在人後,他們擔心孩子將來做不成醫生、律師、企業家或一些高收入的職業就活不下去。聽罷,我也只能繼續感嘆,“這年代的孩子真不好當”。

前幾年,媒體出現“草莓族”這名詞,比喻耐不住壓力、承受不了挫折的青少年,一碰即爛。回頭看自己的成長路,我不認同這說法,我看到的是--這群青少年從小到大就被壓力擠壓著成長,且無自主權。

近年來,報章常常出現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我想,90後的共同記憶,也許就是“自殺”!上星期,一個13歲的女生墜樓自殺,雖不死,但活著需要勇氣。自殺也許就會成為她此生都難以忘懷的經驗。這樣的經歷可以讓她一蹶不振,也可以為她的生命帶來許多感悟。

絕大部份人閱讀到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都嗤之以鼻,認為時下的青少年任性,輕視生命。可有誰想過,自殺,是他們在走投無路時,唯一可以對自己的生命負上責任的事。我並非認同自殺的行為,我只想說:“輕蔑或譴責都無法改變青少年自殺的風氣,不如試著去同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李秀華‧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