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月開始了,我感受到這股祥和的氛圍。
打開電郵,友人捎來Ramadan訊息。內容說,在這艱辛時期,希望齋戒月的光輝,照亮所有馬來西亞人,引導大家一起走向美好和純潔的道路。
謝謝他的分享。
馬來西亞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到現在我依然如此感覺。
不同宗教的人民,可以有本身的信仰和生活,與此同時,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乃至信仰。
譬如,齋戒月裡,非回教徒固然不須持戒,然而,如果稍微用心,也可以感受回教徒對淨化心靈的追求。
齋戒月的傍晚,更能夠體會一個和諧而有活力的社會。
街道成為臨時的市集,人們在這裡相遇;各州的風味集合一地,把大家吸引過來。一天下來的禁食,更能體會食物的可貴。
市集上,不須要花很多錢,數十令吉就可以讓一家人享受開齋的飽足感。這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一種保障,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這個物價上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年代,即使是市集上的食物,價格也不再便宜;開齋對眾多市井小民,是更大的負擔。
對於高收入群體,則可以選擇奢華的方式開齋。
這一個月,酒店和高級餐廳的生意很火紅。
一般自助餐每人大約50令吉,甚至有者高達80令吉,依然門庭若市。
這兩年應邀出席一些開齋晚餐,發現場合愈來愈豪華,食物更加精緻和多樣化;過去多是人們熟悉的本土食物,如今流行土耳其、黎巴嫩和地中海的開齋晚餐。
一晚消費下來,數目可觀;一個家庭的晚餐,可能是窮人家半個月的伙食費。
這是一種兩極化的經濟現象。
過去,人們認為馬來族群普遍都是低收入,消費能力偏低;而今,族群部份人士富了,有很高的消費能力,到酒店餐館開齋是等閒事。
但是,還是有很大部份陷在低收入的牢籠裡,連上市集購買開齋食物,都必須精打細算。
首相署部長諾莫哈末日前證實這個現象。他說,不同族群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拉近,不過,同一個族群內的收入差距,已經擴大。
換句話說,今天不能說“華人很有錢,馬來人很窮”;不管是華人、馬來人或印裔,都出現族群內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這也說明,要解決經濟分配問題,不能再以族群為根據,而必須用非種族的眼光,從宏觀和國家的角度,改善經濟架構,改變種族固打,提昇競爭能力。
扶弱政策不是幫助單一族群,而應該是幫助弱勢的大馬人。
但願在這個光輝的齋戒月,大馬可以找到更加公正和純潔的路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