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富裕的年代長大,接受高等教育,掌握至少兩種語言,是電視兒童,也是頻繁使用網絡科技的一代。
對他們來說,城市里一切先進、現代、進步的事物,都是理所當然,地鐵、汽車、手機、電腦、電視、電影、電玩、網絡、高樓大廈、電梯、冷氣,一點也不奇怪。
最先進、最驚世、最特出的事物,他們會認為,只要動用科技,什麼都可以做到。電影完美的畫面,電玩里打鬥的各色人物,任何想像都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但是,他們沒有了大自然的童年,被迫從小受教,在學校度過大半天,和書本為伍,回家後和電視電腦為友。
這批年輕人,雖然在面子書、推特的社交網站上,結交數以千計的朋友,但他們是寂寞和疏離的。
他們沒有和童年玩伴在森林間尋找鳥窩、爬樹、在河澗暢泳的童年記憶;沒有一群夥伴步行上學,放學滿山滿野地跑,趕著雞鴨,追著牛羊的印象。
再看看發生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的近期事件。
5月7日,新加坡舉行全國大選,反風大起,人民勇於對家長式管理方式說不,評論認為後65時代的年輕人有所改變,不再盲目遵從政府指示。
7月1日香港人舉行遊行,對普選和樓價過高提出訴求,參與者中,有許多80後年輕人。
7月9日,馬來西亞淨選盟提出乾淨選舉訴求,發動和平集會,湧現面子書世代。
大人們都認為,80後這一代是網絡「Me世代」,獨立自主,特立獨行,具備強烈個人特色,通過網絡汲取最新資訊,發表個人意見,展現才華。
輿論都說,因為網絡的興起,這批網絡世代擁有和上一代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但只從網絡使用的角度切入,雖可分析此現象,但未免過於表面。值得思考的是,是什麼把他們豢養成具備這樣的特性呢?
物質上,他們享受全球化的便利;情感上,他們熱愛自小生長的土地。
在全球各大城市同質性愈高的時代,土地和地方特色卻變成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80後不再對先進、現代有所追求,反而回頭探索那片土地的文化養分。
可以說,本土化的情感認同,是80後內心潛意識的想望,他們只是通過網絡傳佈訊息,而網絡只為他們帶來傳播便利和高談闊論的空間,但滋養他們思想的是從小生長的那片文化土壤。
筆者在香港留學時期,接觸的80後同學,都對香港集體記憶的消失感到焦慮,他們對於港人特有的「獅子山下」拼博精神引以為傲,在回歸中國大潮下極力維護。
新加坡後65世代熱愛土地的情感和國家認同,取代了對黨的認同,在情感上,也加強本身和土地的連結。丹絨巴葛火車站關閉之際,集體緬懷的尋根熱就是一例。
大馬面子書世代加深對國土的熱愛,賦予了他們期望在能力範圍內,為國土做出有用的改變。709集會能夠聚集強大的草根爆發力,源自於年輕人要求改變的態度。
為何80後突然不再政治冷感?對土地歸屬感的深層文化意涵正潛藏其間。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廖珮雯 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