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中當過監票員的人都知曉,不僅要在選民冊上確認名字和身份證號,更要觀察投票者的面貌,看他屬於什麼「人種」。但在砂州選時,我卻發現這全然無效,因為這是21世紀的大馬,不是封建時代,從面貌和膚色來判斷真的很幼稚。
在砂州選時,我曾幫助一對夫婦查詢投票處,以「西馬人」一貫的想法來看「東馬」,你會發現自己非常短視,而且凡事都很「種族化」。那對夫婦,妻子口操流利伊班話、皮膚偏白,我以為是混血兒;丈夫貌似華裔,口操流利華文,我認為是華人,結果很意外,其實正好相反!這是我在東馬的經驗,而且到處都是不造作的「一個大馬」。同時,我在投票日當天與一名伊班族女子溝通時,她允許我用華語交談,乍問之下才知道,她是華伊混血兒,華文程度是小學以上。
這不禁讓我想起,台灣人非常正視本土化所引發的「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概念。我們常常陷入族群、宗教與文化各異的爭論,有些政客還不恥於發表「種族高論」,將「非我族類」打成「外來人」、「寄居者」。
真有那麼簡單嗎?從興都教、佛教至回教文明遷入、殖民時期至獨立,試問有誰敢肯定一族群之文化是單一、完整和純種的?「馬來西亞馬來人」亦是個由宗教所主導的多元族群混合體,不僅有土著,甚至有中國人、南亞人、阿拉伯人血統等,為何還執意人為製造「是非」定義,來分化大馬各族?
近日,我從報章發現有趣卻悲憫的例子。原來除歐亞裔、峇峇娘惹外,還有「美麗的誤會」:有家華印混血的吳姓家祖,竟然都使用馬來名字,因而被誤認為是馬來人穆斯林。名為羅斯里的男子本名吳國華,是華印混血,迎娶印裔女子,其祖母是娘惹。不知是祖母名中有「binti」,抑或填錯姓名,於是其父吳德芳自此便是馬哈特,祖父成了蘇萊曼。由於回教名字之故,該家族多次申報更換種族和宗教欄,皆無辜被駁回,或沒有下文。這種範例屢見不鮮,許多原住民同胞亦面臨姓名問題,比如有「binti」或「bin」者,未必就是穆斯林,有者的信仰可能是原始拜物教。
這種純粹以姓名來區分「你我」、「是非」的族群、宗教概念到底從何而起,或許已不得而知,但這無疑已嚴重危害大馬族群的和諧。
正如行動黨議員楊巧雙欲將華印混血的女兒,在報生紙種族欄填上「大馬人」時,卻惹來無數政棍攻擊她「數典忘祖」。千萬要緊記,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你始終是大馬人;唯有以大馬人為傲,國家才能興旺。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勇健 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