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假期在家里飲茶閱讀,「蝸居」的概念讓我覺得安定。蝸牛有著硬殼保護,正如我有自己心澄明淨的小天地。
閱讀是一種寓於心境的生活樂趣,鬱鬱寡歡的時刻,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可以引領你豁然開朗,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當然,頹廢萎靡的文字也可能陷你與迷茫大霧中,摸不清方向,心情跌入低谷。這就要看你用什麼心境去理解你面對的文字了。
我的閱讀經驗使我深信,書本是誠實的,十年、百年甚至千年,白紙黑字都是一個樣,哪怕它傳達的是真理或邪說,你可以全盤接受或批判地接受,也可以全盤否定撇之若棄履,它可從來不曾反口易容來欺騙你;即使是史家之曲筆,也會留下痕跡由你去探索考證找出真相,不像人言之無信,隨著時空反覆無常。因此,與書為伍比與人共處容易許多。你不覺得麼?
近日攤開散亂的報章,我把從前收集的資料重新整理。在上海居住的時候,我每天都會購買《東方早報》。常常是一大早天還濛濛亮的時候,我從三樓那間租住的上海民房走出小弄堂,嚮往菜市場去的鄰居說聲「儂好」,然後沿著繁忙的大街走到街口的那個書報亭。我會各買一份《東方早報》和《環球時報》,偶爾也買《外灘畫報》和《人物週刊》,這些精神糧食所賦予的知識力量,讓我在上海的生活擺脫了市井的喧囂,多了一份透剔的心靈潛修。我不會忘記巷口那家簡樸的包子店,他們家的蒸肉包子和麻花饅頭陪我度過了多少個書齋的溫馨時光。
《東方早報》和我們這里的《東方日報》一樣,是小開本,版面簡樸而舒適,內容紮實又多樣化,比起許多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的報章多了一份親切感和嚴謹的味道。每個星期天,《東方早報》會附贈一份《上海書評》,這份高質量的副刊讓《東方早報》生色不少,是滬上文友的聚集地。訪談、特稿、對話、書評、筆記、隨筆,及新書市場與讀者會所,報章的含蘊內容廣闊也貼近生活。
閱讀削滅浮戾之氣
我最喜歡讀的是封底的「海上書房」。「海上書房」每週刊載對書房主人的簡短介紹,並附一張書房全景圖。明窗淨幾,一室和煦的書房充滿沉靜的味道。書影齊整並排,暖黃的檯燈映照微啟的書頁,我彷彿看到退守山林的隱者默默而專注地垂頭閱讀,而背景響起的是拉赫瑪尼諾夫。這樣的畫面令人心馳神往,我巴不得躍入紙頁中,與書房主人分享閱讀的樂趣。
「海上書房」的右側一角會有簡單的Q&A欄目,記者問,書房主人答。問題每週都是一致的: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冊藏書?您最近買的一本書是什麼?正在閱讀的書是什麼?逛書店或網上購買?讀書習慣是坐著還是躺著?平時閱讀網絡和書本的比例是多少?向朋友借出自己的藏書嗎?……等等問題,儘管這可能含有「行銷置入」的因素,重要的是,它還是讓人們有機會分享讀書的樂趣。常常書房主人介紹的書,我都會到鄰近書店或圖書館找來看看,獲益匪淺。
上海隨處可見的書店與繁盛的閱讀風氣,讓我的閱讀習慣進一步得到質與量的提升。閱讀成為一個不需要特意經營的愛好,它融入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自然的生活習慣。
回到馬來西亞,我的閱讀量真的少了。舶來的書不僅價格昂貴,選擇也不多。舉目望去,尤其少見深耕的書評。我的讀書生活似乎遇到了現實的瓶頸,幾乎難以維繫。
雖然是這麼說的,文字畢竟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載體,並不比音樂、藝術更加純粹接近心靈,我卻視讀書為削滅浮戾之氣的一種絕佳方式。窗外月沉星低,窗內人閒坐默讀,也是一副太平美景,靜好盛世,樂在其中。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蘇芸若 20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