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年杪東北季候風季節,雨量增加,水患隨時會侵襲一些高風險地區。不是危言聳聽,氣象局預測今年杪至明年3月期間,降雨量將大幅度增加,國內多個地區可能爆發比去年更嚴重的水災。
首相署部長兼全國天災委員會主席納茲里和衛生部長廖中萊就分別表示,各個可能面對水患情況的州屬都已經作好防範,防災機制已經啟動,並警告民眾在雨季期間不要前往災區,以免染病;衛生部會隨時提供民眾和災民必要的醫藥服務。
年尾雨季造成水患,是我們常要面對的大自然現象,每年到了這個時節,我們必然就周而復始被動的啟動防災機制,呼吁居民早日疏散,開啟救災中心,然後做善後工作。類似的人力物力上的耗費似乎無法避免。
我們每年在賑災上,需出動逾2萬名人員協助,若加上軍警和志願團體,人數則更龐大。水患期間受災人數可能高達百萬人,需要逾千所救災中心提供災民庇護、食物、醫療等服務。洪水泛濫勢必造成各種財物損失,人命傷亡;政府必須撥出巨款修復各種被洪水破壞的基建設施如橋樑、公路等,及充作衛生及防疫的經費,還有必須向面對財物損失的民眾提供援助金和對商家作出賠償。
鄰國泰國自今年7月以來就遭受洪災重創,全國6千400萬人當中,有五分一人受災;大量稻田受到破壞,影響收成,價格大幅上漲;洪水更重創泰國旺季的旅遊業,遊客人數劇減;7個工業園亦浸泡在水中,造成工業活動癱瘓,損失慘重。專家指出,泰國洪災固然有降雨量大、雨季時間長等原因,但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其中泰國政府對於降雨趨勢和洪災的嚴重程度認識不夠,沒有及時採取防範措施,是最大的因素。我們應把泰國此次水災視為借鏡。
做好防範措施,總勝於事後的補救。天災雖難避免,但若能隨時做好防範,至少可把傷害減輕到最低。天氣和地理因素造成洪災固然在人類控制範圍之外,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不為環境因素雪上加霜,卻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不過,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政府公佈的各項機制和措施,只是水災發生後的應對方法,泰國的水災足以讓我們反思。讓我們檢視在多年來遭受多次洪災之後,國內治水工程是否到位,足以解決水災的問題?
以柔州為例,2006年和2011年發生大水災後,重災區昔加末和麻坡的治水工程竟然還無法完成。而玻璃市方面,2010年總稽查司報告指出,據玻璃市國家安全理事會計算,在2005年及2010年的2次大水災所帶來的損失額高達3億341萬令吉,各種防洪工程的拖延,造成去年近一年內,當地居民須面對排水系統欠妥善,導致玻璃市河水位高漲時,一些地區面對閃電水患問題。
防洪與排水是防範水災的重要設施,必須妥善地規劃入地區發展藍圖中,確保經費、土地徵用和施工過程一步到位。不諱言政府有意識到發展前規劃及治水工程必須加緊進行,唯工程預算投入後,往往因為缺乏執行力,導致計劃實施緩慢,期間更出現貨不對辦,承包商素質不佳的問題,以致預算如泥牛入海。除此之外,當局斥資建造的治水系統如蓄水池、警報系統、水閘等,則因為管理不當及缺乏維修,加上一些管理單位缺乏危機意識,在緊急關頭無法派上用場,也時有所聞。
“零”度水患在目前而言,仍是無法實現的夢想,但是若政府當局及民眾對於水患的防範有足夠的醒覺和意識,在各自的範疇內做好本份,相信水患的衝擊力度可以減至最低。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社論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