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日前在《檢視大馬經濟》報告中表示,今年將是亞洲自金融風暴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大馬政府須兌現其承諾,徹底整頓國家經濟體系,並加速結構的改革,讓大馬安然渡過全球金融動蕩。同時,這份報告且警告道,大馬過度凸顯在金融危機中的相對穩定性,令人擔心大馬政府沒有充份重視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的衝擊,以及應該採取何種調整策略。世界銀行並建議:大馬宜注意通貨膨脹,保持貿易體系開放,以及大馬終將面臨完全開放金融市場的艱難。針對這份報告,我們必須引申幾項思考。
近20年來,我國經濟已被塑造成為一個對外貿易依賴度極高的經濟體,每當主要貿易對手國的經濟處於經濟繁榮擴張階段,大馬常能享有明顯的高經濟成長,2010年成長達7.2%即是明證,而當貿易對手國經濟疲弱,大馬經濟常不能有良好的表現,2011年及2012年預測成長將放緩至4.3%及4.9%,主因是外需展望轉弱。同時,近10年來隨著大馬商家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越南、印尼的大量累積投資,東亞地區已成為我國主要出口地區,使本地得以擺脫對歐美偏高比率的出口依賴,而享有分散出口市場的經濟穩健成長的利益。然而,自歐債風暴發生後蔓延以來,世界各大經濟預測機構對近期內東亞經濟前景的評估幾乎是每下愈況,連帶地令人感到未來幾年的全球經濟前景也很難樂觀。我國是相當小的經濟體,卻一再強調眾人皆弱我獨強,顯然有悖常理。
世銀對東亞發展中國家今明年經濟表現的預測,較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先所作的經濟預測已較樂觀,但仍預測韓國及香港今年的經濟成長只有3.5%左右,日本及泰國由於強震、水患則可能是1%的負成長,中國也只能享有7.2%的經濟成長。這些地區,正是近年我國出口擴張特別強勁的地區,其經濟成長率若大幅下降,肯定會波及我國出口成長。況且,世銀認為這一波亞洲地區的經濟困局,不會呈現類似兩年前金融風暴後的“V”字型強勁復甦,因而除非我國能迅速找到出口替代市場,否則恐怕難以重振出口,維護出口引擎的動力。尤其重要的是,現代技術性產品的開發,每需投下巨額投資,當其開工生產後,實際上並不容易扭轉產品內容,當然不容易改變出口地區。因此,在短期內,我國部份出口產業就必須承擔區域經濟低迷的連帶影響。也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大部份我國政府官員都強調內需將是今明年我國經濟成長的動力。
藉內需來促進經濟成長是凱因斯學派的基本政策觀念,現在許多受到這一波歐債風暴影響的國家,都不忘提出振興內需以維持經濟成長的政策,即令日本、韓國也不例外。然而,絕大多數的執政當局都有意無意地迴避一項事實:內需政策有其延遲效果。也就是說,在推動政策之後,其效果是逐年陸續發生,不是累計總效果立即在第一年就來臨,而且通常第一、二年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以我國的情況而言,目前較大的內需項目第七大馬計劃下的基建工程、經濟轉型計劃以及依斯干達經濟區建設等,然而基於各項不同的因素,這些重要內需支出的絕大部份都仍處於樓梯響的階段,而即便是加速推動,對我國短期經濟成就的裨益當然是更為有限的。因此,我們認為世銀對我國的忠告是值得深省的:不要反覆強調自己的經濟成就,應該採取補救措施。
最具體的例子是開放金融市場問題,我國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的努力,金融市場的開放是早晚必須採取的行動。長期來,我國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不同於國際慣例,然而在開放金融市場之前不但要修改本身的遊戲規則,而且必須在新遊戲規則中隱藏一些土著保護措施,減輕土著業者所需承受的國外金融業者的競爭威脅,並間接保護國內土著的經濟活動,尤以股權分配為然。
有道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即便現在我國經濟體質良好,那也是前人努力的結果。現在最須注意的是,重視世銀的忠告,把我國經濟搞得更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