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星期日

03-10-10 关注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国民型中学或称改制中学在教育界和华教界的地位和处境处於相当无奈的位置,需要政府及华社更多的关注和支援,方能稳健发展。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新任主席吴文宝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即表示,国民型中学孤军作战多年,需要一套机制来应对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目前国內共有78所国民型中学,约有六分之一的华小毕业生就读。华小毕业生入读国民型中学继续接受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熏陶,而国民型中学是栽培华小师资的摇篮。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获得政府资助,许多校產是属於董事部,不少软硬体设备更是学校自行筹建。但是,国民型中学缺少的是类似董教总的组织作为强大后盾,令董事会和校长经常为了学校各种大小问题得各自应对,疲於奔命。

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问题必须分开两方面即华社观感和政府政策来谈,不过,两个层面都须有华社作为强大后盾,始能让国民型中学突破困境。许多对国民型中学歷史背景不甚瞭解的民眾一般將之与国民中学混为一谈;同样的,歷史因素亦让人觉得国民型中学不真正属於华教主流。这导致华社產生疏离感,忽略给予支援。

国民型中学在推动华文教育和发扬中华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抹煞的。吴文宝就强调,国民型中学校长必须自己先认定华校的地位。校长虽然无法改变某些政策,例如教学媒介语,但可以做到秉承和强化华中精神。如果校方轻易妥协和放弃,国民型中学就会名存实亡。

必须一提的是,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顾名思义由类似中学的行政人员组成,自动自发就学校面对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也集思广益討论如何提昇和精进校务。成立於1994年的理事会,政府对其地位的认同和资助虽然在理事会的努力下有所改进,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校长毕竟是公务员,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受到公务员守则的限制,需要华社援助。这就是为甚么吴文宝表示国民型中学要自救必须有一套机制襄助。

在政府政策这一环节,华文教师师资和政府拨款的不足,以及华文课问题一直困扰著学校。师资不足的最大原因是近年来师范学院不再培训中学华文教师,只有师范大学在栽培,唯人数有限。在缺乏华文教师下,校方唯有安排一些非主修华文的教师教导华文课,以致教导方面可能出现偏差,无法达到教学目標,结果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政府承诺改制中学可以拥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然而这些承诺已经逐渐落空。教育部虽然说明国民型中学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但是教育部却是以每周3节华文课来计算国民型中学所需要的师资。

此外,以玻璃市国民型中学为例,教育部以技术问题为由,不承认该校为国民型中学,並刪减华文课节数。教育部至今为止也未明文规定国民型中学校长须具备华文资格。最近彭亨州教育局就委派一名不諳中文的印裔校长到华联中学掌校,在董事会极力反对下已经重新调派一位华裔校长来填补空缺。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获得解决,不仅影响国民型中学校务发展,也影响华教的传承。

国民型中学要如何突破各种困境,董事会须自我强化进一步爭取权益,华社及华教界也须与国民型中学董家教互相配合,一同面对华教的挑战和困境,而在这方面,华总推动的《20年行动方略》,相信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供各造集思广益,扩大力量,寻求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