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

10-10-10 和平奖未必和平

去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將和平奖“预支”给了还未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引来一片嘘声;今年,这个奖颁给了中国著名人权份子刘晓波,同样引来了两极的爭议。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授予“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机构、组织)”。但1936年,诺委会首次把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之后,这个奖就开了“干涉內政”的先例,也从此面向人权,成了一张政治牌,並引发了“和平奖未必和平”的置疑。

诺贝尔和平奖崇尚西方“自由派“的价值观,这点是不必置疑的。去年,奥巴马获奖后,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林沃尔德就对该奖的“和平”性质提出质疑,指一个深陷两场战爭国家的总统凭何得奖?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对外军售价值则几乎是全球总额的70%!

刘晓波这次获颁和平奖,诺委会说是要表扬他长期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爭取基本人权(达赖喇嘛在1989年获颁和平奖时,诺委会主席也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纪念圣雄甘地而作的贡献”。)但讽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非暴力主义者甘地,却从来没有得过这个奖。

1994年,巴解领导人阿拉法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同获和平奖也引起爭议,而以色列和巴解之间的战爭,也至今未曾真正停息过。

2000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获颁和平奖,理由是“在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等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样为此作出努力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却与奖无缘,也令诺委会被批“充满了西方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態”。

此番刘晓波获奖,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之余,也催促中国释放刘晓波,使面对人民幣增值压力的中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处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將在幣值和人权问题上,面对更大的围堵。

无论如何,凡事都有两面,从消极的一面看,中国的人权状况,显然还无法符合普世的標准;但从积极的一面看,这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推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然,事態的发展还须进一步观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