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连日来大篇幅报导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灾难,特別是核泄漏危机,倒令我联想起两件事。
新闻报导画面中,明仁天皇神色凝重,一脸悲切,除了对地震灾情以及核危机表示深切忧虑之外,他还试图安抚民心,呼吁民眾不要放弃希望,並且携手度过难关。
这令我联想起自己在大学修读国际关係时,曾思考过的一个问题:所谓全球化的时代,当跨越国界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密、现实中的国界越来越模糊时,“民族国家”似乎已不再是组织或划分人类的唯一选择,甚至有学者预言,“民族国家”极可能走入歷史,终將被其他身份认同方式取代。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降临时。
一位国家元首在国难时发表讲话,对现实中的救灾工作其实並没有多大帮助,但是,元首亮相却是绝对必要的。一个国家面对重大灾难时,人们深感彷徨无助,往往需要一位具有凝聚力的人物,来安抚恐惧不安的情绪。所以,明仁天皇公开表示关切,早些时候发生的纽西兰大地震,即使远在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身为纽西兰元首,也发佈声明慰问灾民。
越是严重的国难,则越凸显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灾难当前,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依靠。因此,能够代表国家的象徵,特別是元首级人物(不论是世袭君主还是民选总统),都是人们寻求慰籍和支撑力量的对象。
另一个联想则是核能。隨著日本核危机恶化,多国纷纷重新检討核能政策,一时间,核能仿佛被视为是洪水猛兽,但是,隱藏在核爆危机背后的最大隱忧,却是全面性的能源短缺问题。
目前世界上其中最主要的两样能源──石油和煤炭,不但都会有耗尽的一天,在使用的同时却也造成环境污染。至於地热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依然都有局限性,因此,核能(儘管具有高度危险性)被视为是最有效的能源之一。
面对日本核爆危机,当人们都对核能感到恐惧甚至排斥的时刻,另一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还有甚么其他能源可以替代核能?在遏止核爆危机的当儿,另觅新的替代能源也已经迫在眉睫。
2011年才刚迈入3月中,就已经爆发了纽西兰地震、中东示威革命、日本海啸和核爆危机等国际大事,今年,注定將是一个“多事之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苏俊辉‧201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