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29-03-11 我们输在哪里?

2010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放榜,全国(教育部管辖学校)共有363名考生考获全科A+,比2009年增加了49人,教育部和国人都为此而沉浸在兴奋的氛围之中,不料刚刚出炉的《政府转型计划2010年报告》,却给了大家当头棒喝。

该报告指出,相较於香港、新加坡与韩国,大马学生的表现不如预期。在2003年,大马只有5至7%的学生无法达到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的最低標准,但这个数据在2008年竟飆升至约20%。

短短5年,大马学生的表现竟然一泻13%,难怪《报告》不得不坦承,这个表现“令人担忧”。

如果这个报告可以被视为大马教育的一项健康检查,则这次体检的结果,无疑是不合格的。

当我们有愈来愈多的学生的表现连国际的最低標准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如何能为少数精英的成绩兴奋莫名?与其把焦点放在少数特优生身上,我们是否更应关注,表现优秀与表现差劣的学生,差距是不是又扩大了?

没有一项考试或评估是完美的,成绩不理想,排名退步了,有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以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自己和別人之间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从中看到自己的弱点,並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走错了方向?

去年12月间,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佈了对全球65个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47万名15岁学生展开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在科学、阅读理解和数学三门学科的测试中,新加坡分別获得了第四、第五和第二名;而上海学生则包办了3项第一。一个月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高调地强调了上海的成绩“震惊世界”,並提醒新加坡人,“虽然我们的成绩不错,但还有一些人、一些国家,比我们做得更好”。

反观我们,当马大在2010年的世界大学排名(QS WUR)从180名滑落至207名,我们的官老爷们是如何“谦卑自省”的?他们说,马大在世界大学排行榜滑落,不能成为评审大学素质的唯一准绳。

儘管名列前茅,人家却依然为“一些国家比我们做得更好”而紧张怕输;儘管节节败退,我们却依然“处惊不变”,一味寻找失败的藉口。

我们输在哪里?是不思长进,还是欠缺了那种我们极其鄙视的“怕输精神”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