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26-03-11 母语或「方言」?

对于形态及性质比较复杂的社会而言,所谓母语,绝不会仅是家庭或社群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俗口语。毕竟缺少一套成熟的文字「给力」的语言,充其量仅能沦为方言,难以作为赓续社群文化——尤其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惟有本无文字的社会,方会极度仰赖口述传统以自处。

当然,不能说建立于口述传统的社会欠思想,或者比较落后;但无可否认的是:无文字的社会一般上会比较「质朴」。质朴虽属难得,但很少有质朴的社会能于讲求竞争的人类世界安然立足,不被其它社会所边缘化或同化。文字对于文明的发展十分关键,因它能把较为复杂的经验和思考成果记录下来,克服口语的局限性而隔代及跨域传播知识。是以,口述传统往往仅是部落或特定小区的传统,格局有限。

在过去,经常是首先使用文字的社会发展成主流文明,然后影响周边无文字的社会,令其也开始文明化。周边社会在汲取主流文明的当儿,部分也会因对口述传统的坚持,而发明本身的文字来活跃之,只不过于字体和词汇上,往往已深受主流文明的规定。如韩、日、越南语中的「汉字」和许多原汉语词汇,以及马来语中的「爪夷文」、「罗马文」和大量原印度、阿拉伯、爪哇、葡萄牙、英语等词汇,均属被规定的例子。

古代中国曾大举输入印度宗教文化,但由于中国文字的早熟,所以并没被印度的表音文字所改造,基本上只是引进了不少原印度的词汇和概念(或也包括一些语法),如剎那、菩提、禅、平等、因缘、烦恼等(部分乃音译)。

其实也正由于中国文字的完备,才导致「中国佛教」的诞生,因中国文字本身已是个思想基因丰富的宝藏,所以对印度文化的吸收不会仅是被动的,而是两大传统的创意交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希腊传统和希伯来宗教文化之间,所以才会出现夹带大量古希腊概念,乃至世界观的「希腊语神学」。

今天,由于现代西方文明的强势,所以全世界都在受西方语文的规定,尤其是英语。一些仅靠口述传统维持本身文化特性的社会,因现代化之所向披靡,其实传统已岌岌可危。

这当中也包括一些人口偏小的移民社会,如某些海外华人。海外华人若不发展华文教育,西化显然是必然。至于把华文工具化、庸俗化的话,恐怕也会沦为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方言」,而非母语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郑庭河 20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