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章,一篇热辣辣的新闻映入眼帘,顿时让我热血沸腾。5名育群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坚拒报考华文,当中一名家长还威胁校方,如果再逼考,就告上教育部。把孩子送入国民型中学,最大目的就是报读报考华文;如今却因坚拒报考华文而闹得沸沸扬扬,何苦来哉?难道华文太难考获A,真的是他们弃考华文的唯一原因?
依我看这倒是其次,主因却是正如彭瑞芳老师所说的,今天的孩子不懂得报考华文的重要性,没有责任感、甚至对民族没有使命感! 这不仅让我想起阿尔封斯·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故事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平时不努力,到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才深深地懊悔没好好地学习母语。
华人学好华语,报考华文,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是天经地义的!邻国的小孩曾因要学华文,还得在正规课后偷偷地学;在黑暗中伴着闪烁地烛火悄悄地学;在禁令中通过函授方式心惊胆战地学,只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根啊!
家长立场必须坚定
让孩子们自小爱上华文,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小时常陪伴他们念念唐诗、唱唱宋词、听听相声、看看成语故事,相信每位家长都能做得到。况且,家长的立场必须坚定,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总成绩被华文拖累,影响申请奖学金或者进入国立大学的机会,就不反对孩子弃考华文。各位切记,千万别效仿邻国李资政所讲的那般,华文只需4、50分就可以应付的“过得去心态”!
当然,我们也得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华文课太闷,尤其是什么语素,合成词,还要背一大堆名句精华,烦死人啦!” 其实学习华文,必须以文学为主,语言为副。在不了解作者、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死背“名句精华”,更是舍本逐末的方式。其中,华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态度至关重要。
当年我能遇上颜老师,教我们唱“满江红” ,分享读“四大名著”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喜悦,讲解《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中的精句,引领我们遨游于朱自清,冰心,鲁迅等人的精神世界,可真是我们的福气,也让我们打下了较深的华文基础。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伯乐难遇上啊!许多老师只是照着课文念,抄写作业答案;一些“POL”的老师更是迟到早退,或是“苏武牧羊”。师资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华文教学的质量。
华文须纳入中学正课
其次,去年的SPM考试当中,华文A1的百分比只有0.2%,而国文却有9.0%,英文则是3.0%,淡米尔文也有2.9%。这令人百思不解的现象是学生视读考华文为畏途的原因,更是一些中学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下的排名,千方百计地阻止学生报考华文的理由。
国中华文课节数少,一些校长刁难不开母语班授课或延迟几个月才开班,在周末上课,教室不足,图书馆缺少华文书籍等一箩箩的问题,深深地打击了学生学华文的意愿。可喜的是,马华终于醒觉,积极推动“报读报考华文运动”;教育部也在2010年重组中学华文纲要,融入更多的文学知识。
但当务之急是解决中学华文师资问题;建立一套更全面及符合教育原理的评估制度和争取华文课纳入中学正课内;才是推动中学生报读、报考华文的务实方法!
华文,不只是种语言学习,更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要做一个无根的人,还是有根有源的民族,取决于你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徐嘉亮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