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05-03-11 垃圾再循环须坐言起行

政府將於今年4月开始执行2007年固体废料管理与公共清洁法令,强制民眾参与废弃物再循环工作,这项谈了十多年的垃圾分类措施总算正式开跑了。

政府此时强制民眾参与垃圾再循环工作,主要原因是过去在一些城镇地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反应未达预期效果,儘管当局花了数百万在广告、海报等宣导活动上,但仍然有超过八成的三色再循环垃圾桶未被好好利用;更有些是3分钟热度,过后民眾对处理垃圾的態度依然故我。所谓再循环就是“垃圾再生循环”的概念。利用垃圾再循环的计划好处很多,包括减少垃圾的產量、保护环境的卫生及清洁,增加经济利益与增加就业机会等。从长远来看,这种废料再循环能减少天然资源被利用、减少能源耗损与降低生產成本。据统计我国人民每天拋弃约3万吨垃圾,如果这些垃圾能加工后收回再造的话,便可变成每年超过20亿令吉的生意;倘若如此,也就不必每日再从国外进口超过千万令吉的再生纸。

垃圾是最不受欢迎的东西,但却又无法阻止它產生,最终非要將它即时处理不可,而且垃圾量隨著人口增长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有效解决未来垃圾大战將无法避免。以目前2%的垃圾增產量而言,过去每年再循环的垃圾仅有1%,未来几年的宣导期预计目標也不会超过2%;换言之,再循环的垃圾量远远追不上垃圾增產量,如果再不想方设法减少垃圾增產量並加速再循环,后果將不堪设想。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包括垃圾的处置、垃圾场所造成的恶臭,以及二次污染造成垃圾场周遭地价普遍下降,“不要在我家后院设垃圾场”的社区意识仍持续发酵,最后因民眾抗爭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垃圾事件。

垃圾的处理方式不外两个途径:一是掩埋,一是垃圾再循环或焚化。垃圾掩埋场需要相当大的面积,而土地的取得是目前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不仅垃圾掩埋场,其他掩埋工业废料的用地莫不皆然。据环境局统计,国內一年工业废弃物產量约1千公吨,其中妥当处理率大约只有三成,其余都是隨意弃置,严重污染环境。这些工业废弃物中为数不少是进入政府所设的垃圾场中,因而加速了垃圾饱和的速度。目前全国各地垃圾掩埋场仅约三成尚可维持三两年,其余都已濒临饱和。至於垃圾焚化炉迄今只有邦咯岛焚化炉已建竣,其他4座目前正在赶建,估计也要数年时间;在这节骨眼上,全国民眾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垃圾再循环號召,希望能使更多再循环垃圾成为资源。

未来的挑战是减少垃圾的產量及加强垃圾分类以利处理。这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以及每一位国民道德观念的提昇。例如今天各种商品的包装,是主要的垃圾来源之一,儘管目前有部份卖场响应“无塑料袋运动”,但总体成效並不显著。过去政府在学校推展的“孩童再循环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卡通人物,灌输再循环意识给小学生,此举已初见成效,我们希望能扩大到国內各中学,以达到环保从学童甚至青少年做起的目標。

坦白说,过去政府煞费苦心,设置再循环垃圾桶却遭滥用,这主要是教育宣导不足及国民缺乏公德心所致。政府要在2020年达致工业先进国的理想,如果连简单的垃圾都处理不好,还奢谈甚么先进国?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曹智雄曾例举一名叫南利的拾荒者,他每天在秋杰路及富都等地拾荒,一天收入可达120令吉,每月酬劳可媲美执行人员的月薪,这说明垃圾是有价的。过去黄家定部长对马英九主政下的台北市处理垃圾再循环工作的成功赞不绝口,如果台北市能,没有理由我们不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