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华文的马来名称,应采用Bahasa Cina还是Bahasa Mandarin较为妥当,引起大家热烈讨论,连广播电台电话热线也开放让听众参与讨论。显然的,有人支持“支那”为译名,当然也有人支持满大人,不过也有人两者都不要,要选Tionghua或Zhonghua,“中华”的音译来作为华文的马来译名。那是因为Cina音译是支那,Mandarin音译是满大人,有人认为都有贬义。这不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其处处与典故。
要讨论应该用Bahasa Cina还是Bahasa Mandarin,我想这两个词的出处与来源应该给予摸清楚,是否如一些人所说,支那与满大人都含有贬义。
Cina其实不是马来文原有的词,根据资料显现,支那Cina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系统时,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对中国的音译。
支那或满大人皆无贬意
梵文Cina后来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时,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在进入古代中国时,古代一般都把梵文的Cina音译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相信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都不这样使用。
日本辞书《广辞苑》解释,“支那”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也应该完全没有贬义。
而Mandarin一词据知是取自葡萄牙语的mandarim或是荷兰语的mandarin,此二词最早源自梵语的mantrin,意思是执政官或是大臣,在印地语系中是mantri,后来被印尼或马来语系吸收就变成今天的menteri。中文音译为官话,即帝国官方的语言。
葡萄牙人与中国打交道最早在明朝中叶时就有来往。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一带许多地方作为殖民地。当地印度王公手下的官员在葡萄牙语里称作MANTRIM,意思是封建官吏。
到了中国以后,在16世纪时,他们沿用了这样的词汇来统一称呼东亚大陆上的官吏以及官员们的语言,于是当时用的词就是MANDARIM(结尾不是N,当时用的是M)。也就是说MANDARIM此词早在16世纪就用了。跟讹传的音译满大人是来自满清或满洲的传说不符,且也是完全没有贬义。
若以这样的情况看来,Cina最早被使用,而且华族在马来文里是Bangsa Cina,华族的语言文字,当然称为Bahasa Cina是最妥当,何况这个词已经用了那么久,何苦再去改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