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马华裔对中华文化的坚持和执著,可说居功至伟。
这份民族情感之所以崇高、之所以令人敬畏,主因就是源自於那股发自內心爱护华教的单纯动机。
问题是,物极必反,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尤其对於那批標新立异的新生代,若过渡强调民族情感,恐怕只会適得其反。
换个反方向深思,有时候看到其他族群在一些课题上,过於煽动本身民族情感而失去理性思考之时,我们会觉得欣慰还是心寒?
原本单纯无邪的民族情感,若被施予过多的压迫,背负著犹如千斤重的歷史包袱,只会徒令人感觉沉重。
例如,在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的个案中,华裔生就读国民型中学,却不报考华文科,的確伤透了许多华社家长的心。还有,在芙蓉中华小学的停车场风波上,华裔发展商的执意宣誓土地主权,也难免会引起各单位华教组织的激烈情绪。
可是,除了摆出那种一贯的“拋头颅,洒热血”姿態以外,我们能否也以更前瞻和客观性的眼光,去看待上述个案背后所涉及的制度问题呢?
回顾国民型中学的特殊发展史,无可否认,转型自独中的背景,使其比国民中学具有更浓厚的华教色彩,无论在华裔生人数或在华文科的正课节数方面,也比后者来得多。
然而,同样无从否认的事实是,即便拥有如此强烈的华教特色,华文科至今並未成为国民型中学的必考科。
除此,在政府考试里,华文科特別难考获佳绩,也是烙印在许多学子们心中的既存印象。因此,与其相煎太急把那几名坚持不愿考华文的华裔生视为舆论箭靶,何不从制度上著手作出改革?
同样的,在芙小事件上,发展商依据正规买卖程序获得土地拥有权,又何错之有?
反而真正应该检討的是,若掌握土地管理权的有关当局的確有心推动华教发展,为何当初却把有关地段转换为商业用途?
这其实也暴露了国內许多地方政府近年来在土地发展方面的失控和失序状况,既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或满足官员的个人议程,而大玩偷龙转凤游戏,把原有城市规划蓝图视为无物,將一块块原本作为公眾用途的硬体空间割让於商业建设;或將一些原本要建设供不应求的中、低价房屋土地,让步於供过於求的高档住宅。
当然,要捍卫华教千秋大业,当初的那份民族情感绝对不可或缺。只是,在这个全球化新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並进为其注入更多新的论述和內涵,包括跟当今的民主和法制思潮掛鉤。
与其把民族情感煽情化,不如將其制度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健南‧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