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16名学生拒考华文风波闹得沸沸扬扬,经过各造晓以民族大义之后,仍有5人坚持不考,有关学生的家长甚至恫言要告上教育部。
这场风波至仍今爭论不断,莫衷一是。支持学生立场的,从学生实际利益及人权角度出发,期盼各界勿叫学生太沉重;但鑑於国民型中学的特殊背景,拒考华文此例一开,恐怕今后將引发不可收拾的骨牌效应,让国民型中学的最后的一道华教护牌轰然坍塌,因此校董纷纷诉诸以华教悲情,疾呼学生“不要成为华教罪人”,有者更在动之以情无效之后,悲愴地放出要有关学生转校的狠话,以维护国民型中学的“华教”特色。
其实,华文並非大马教育文凭的必考科,要不要考,学生完全有自主权,如果学生坚持不考,则校方无权逼考,也无权逼他们转校。问题是,来自华社的强大舆论排山倒海,学生承受得了吗?
可以想像,这5名学生此时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是如何之大、何其之重。让步吗,万一华文考不到A,可能影响奖学金的申请,辜负父母的期待;不让步吗,又成了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有负於整个华社和华教。这样的罪状,对年仅17岁的他们来说,真的是太沉重了。
这事件可以引伸出很多的反思,例如,爱华教,就非得考华文不可吗?不考华文,就必然是功利行为,甚至是华教罪人吗?这时候,我们是不是须要放下族群的身份,以更理性地作出思考和判断?
拒考的核心问题之一,追根究底,是华文能考获A的概率太低。这里头,又牵涉到华文科的课程內容、教学成效、考试范围以及批改方式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一日尚存,华裔子弟视考华文为畏途的障碍,也就难以消除。
这些年来,华教问题有如永无休止的接力赛,让华社疲於奔命,这其中,既有政策上的根本问题,也有“小拿破崙”的兴风作浪。马华在华教问题上动輒得咎,最大的原因,是它在这个课题上与华社存有太大的分歧,例如当年政府要华文中学改制,华社反对,马华却赞成;马华声称与华小共存亡,华社却要求它与华教共存亡;华社对马华仍有各种期待和责求,马华却指华社老调重弹,故意刁难……
不能否认,从过去看,华社是悲观的;但从长远看,这种悲观,却是一种审慎乐观態度的折射,华社正因为不轻易乐观,才能不轻易沮丧;也因为不轻易妥协,才能坚持立场。政党也要有这种远见和共识,才能和华社坚定地並肩走向未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