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01-12-10 那一柜中文书

兄长在90年代就读国民型中学。当年,他战战竞竞地参加SPM国语口试,考官突然拋出题外话:“听说,你们的校风不太好……。”(那年头私会党风吹入不少校园)

兄长护校心切,面红耳赤地反驳。后果可想而知。

假设该考官是道听途说,作出意怀不轨的指责,那不但对相关学校欠缺公平,也反映了外人总是对国民型中学带著有色眼光。

惟也可假设空穴来风必有因。国民型中学在长期经费拮据,学生来源受限及良莠不齐下,蜡烛两头烧,难免会面对一些管理和纪律问题。

一般人对国民型中学认知不深,若非兄长,我也不会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国民型中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比其他国中丰富,兄长常借阅马华文学和中外名著;华文课节数较多;校长在週会上说华语等。

可令人惊讶的是,在较为优资的华文教学环境下,仍有国民型中学学生基於升学压力,向现实低头,在政府考试中弃考华文。一些同学也爱使用方言。

接受改制未必是条不归路,可国民型中学在捍卫母语的成效上肯定已打了折扣。

我后来就读的国中,在教学媒介语转换上,和国民型中学有异曲同工的窘境。它原是教会学校,儘管改制已久,教师仍习惯以英语教学。后来教育部一纸令下,教师们被逼以糟透的国语教书,校长在週会上也结结巴巴地以国语致词。

由於重英轻华,华文课虽列入正课,但可上可不上,全校也只有一名华文教师。

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英文藏书,但华文藏书只有一小柜,连四大名著都不齐,委屈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华文学会经费不足,惟在会员四处筹款下,仍可开办书法班等活动。后来有人资助500令吉,大家如获至宝,精打细算地买了数十本书,丰富中文书库。

如今回首,同学们在学生时代较为单纯,脑海中没有“不公平、被遗忘”等字眼,只想到尽力填补不足,克服逆境,满足求知慾。

多年未返校,不知图书馆的中文书已变成两柜或彻底消失?倒是兄长就读的国民型中学,在数任校长多年励精图治下,校务和校风都返回正轨,可见事在人为。

日月如梭,当各政党华团仍在为谁出卖了母语教育爭议不休时,多少学子已渡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寒暑;多少国中还只有一柜的中文书;多少国民型中学学子存活在夹缝中。

大人吵架,小孩无辜,因此,別再聚焦过去,未来才是重点,各方应站在学子的角度视物。也寄语各源流华裔学子,爭取更公平的母语教育,是一道复杂的习题。不管被週遭人如何定义,自哀自怜於事无补,最不该言弃的其实是自己。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丽琴‧20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