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12-12-10 自杀风气不可长

人在面对低潮期,陷入痛苦、傍偟、压力等状况时,都会不断寻找紓发和解决的出口,人都有类似的求生本能,然而每个人的抗压性和心理及心態的调適能力都不同,性格也不断限制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因素亦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因此成功走出低潮期,也有人不断在钻牛角尖,放不下,想不开。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避免不了的生存法则。

上星期国內发生多宗自杀案件,不禁令人唏嘘,生命之无常,人性之脆弱。各个案中死者寻死的原因一是赌,芙蓉37岁妇女不堪丈夫赌,当著10岁儿子面前跃楼自杀;二是为情,22岁青年为情所困,在面子书留言倒数自杀,最后跳楼;三是忧鬱症,檳城和新山各有一位中年男女跳楼。这只是3个比较普遍的案例,事实是自杀原因非常复杂,並非单一原因导致,共同点也许是他们觉得没有人可以向他们伸援手,问题已经无转寰余地,只有选择极端的自寻短见。

人在与自己面对的压力和情绪问题,或者和其他人相处及磨合的矛盾抗衡时,解决办法绝对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在眾多选择中,寻死或者以死相胁,肯定是错误,会造成更大伤害,对自己对他人都一样。目睹母亲跳楼的儿子心灵极度受到打击及震撼,往后他需要一段长时间抹去创伤面对人生。白髮人送黑头人的父亲儘管悲伤,问儿子为甚么拋下家人为情自杀,却仍坚强地劝导其他年轻人不要重蹈覆辙。

根据大马全国自杀登记局资料,截至今年8月,有398名国人自杀,男性佔多数有347名,女性有98名。过去研究就显示,男性自杀的倾向比女性高出4倍,男性一般都不愿承认本身患有忧鬱症或面对压力,更不愿寻求帮助和治疗。

数据亦显示,国內自杀者当中以30至39岁的年龄群居多,有109宗;其次是20至29岁,共有108宗。自杀年轻化是全球面对的趋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面对许多压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刚毕业踏入社会,开始面对完全不同的社会经验,与家庭、朋友或者情人、职场同事都会產生不同的相处和磨合问题;而40岁以下者可能因为婚姻和工作不稳定,陷入低潮。面对各种问题时缺乏应付的经验,最后选择了不归路。

身边最亲的人、要好的朋友选择极端的方式离开尘世,人已往矣,责备他、谴责他或者在面子书上留言表达失望,或者指责那些无法及时阻止有寻死念头者的亲友,不是仍在世的我们应该做的。一对死者有所不敬,儘管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二来尤其是自杀者是年轻人,事后孔明,消极应对,是对那些面对同样感情、事业等低潮的其他年轻人產生不良示范,传达错误讯息,我们在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后,最应该做的是要如何拉身边面对低潮的亲友一把,让他们感觉到人间有温情,还有很多人在关爱他。

每当发生自杀案,都有传染的跡象,政府、社团、社会、媒体和家人朋友都有责任去尝试挽留更多的生命,不渲染、不消极、不落井下石,预防永远胜於治疗。自杀者多为忧鬱患者,我们不要逃避面对他们,越是逃避和忽略,患者自杀的可能就越高。

卫生部、妇女社会发展部、教育部和青体部,甚至关爱生命的非政府和宗教组织,必须联手制定策略防范自杀,教育和辅导是一个重要管道,控制滥用药物,適当治疗方式是其二,塑造爱心社会是其三。在网络时代我们尤其得做得更多更深入,让因沉迷网络而社交圈窄化的人感受更多真实的关爱。

星洲日报/社论‧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