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13-12-10 完成自我才能分享自己

香港时评人林沛理在《亚洲週刊》专栏解释为甚么面子书上找不到他;我的同事郑丁贤也在专栏阐述为何他没有面子书。两人向5亿面子书用户“自首”,都同样被冠上“社交恐龙”的称號。在此我得先宣告,我有面子书。

针对各种热门事件,潮流和趋势,人们总是意见纷紜,支持反对、喜欢討厌、趋之若騖嗤之以鼻,各有坚持和立场,这就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百鸟爭鸣的普遍现象,没甚么值得大惊小怪。有没有面子书,没有甚么大不了。我们应该先自问自己把面子书的位置摆在哪里?

林沛理说,面子书已经变成很多人的宗教甚至生命,这就是为甚么面子书在短短6年內就迅速累积人气,成为连接世人的重要平台。当然这全拜网络的全盛,以及人类环境心態转变之剧烈所赐。

相对於“社交恐龙”对面子书的批评、不屑,还是对用户耳提面命沉迷之中的危险,信仰“面子书宗教”的“虔诚信徒”不断以正面的语调和例子来为面子书背书。没错,支持面子书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人要善用网络甚至任何工具,不要反过来被工具所束缚。但人总是脆弱的,看事情总会有盲点,在使用任何工具时都会出现被工具箝制的危险。

对我而言,我不排斥面子书,我也不会迷信它的“重要性”,更不会把个人一切的资料交托给它,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身上。网络是虚擬空间,它再“人性化”,也取代不了现实人际关係。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眼神交会,肢体碰触,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对於人际关係的增进,亲情友情爱情的升华,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

过度投入面子书,已经使今天某些群体特別是年轻人社交圈出现窄化,为社会人际关係和个人倾向及思维带来衝击,负面影响不可小覷。然而,我相信面子书没有面世,现代生活中依然会有其他科技工具会带来同样的问题。所以在使用工具时,人得先自我装备,做好心理应对,调整心態,才可以运用自如。

林沛理引述电脑科学家拉尼尔说:“你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自己,才可以与別人分享自己”。不得不否认的是,教育偏颇,价值观迷失,社会架构失衡,不完全是网络带来的后遗症,而是攸关我们如何看待和判断自己。所以,我们得先塑造孩子成为全人,再让他到网络/面子书上去“分享”自己,不仅如此,人无论身处何地,先完成自我,都是不二的生存法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