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03-12-10 对手

前首相阿都拉人生其中一个转捩点,相信是在2004年。

他带领国阵在第11届全国大选狂扫91%国会议席,万万想不到的是,同年的巫统党选,多位中央官职者竞选巫统最高理事失败,象徵他上台发表种种的改革承诺,遭受党內保守派无情的反扑。

面对党內保守派反扑,他忘了以开明抗衡保守,忘了拿出勇气对付蛮横,他回到巫统感觉最熟悉、习惯的舒適圈,选择与回教党竞爭,抢夺马来传统或乡村票源。

阿都拉选择屈服党內压力,走回巫统的老路,就像是踩入互斗保守的泥沼,无法自拔,只会越踩越深。

不把当时手握仅有一席国会议席的公正党放在眼里,觉得他们已奄奄一息,解散是迟早的事;而行动党则是“华人政党”,觉得他们完全不成气候,不可能获得广大马来选民的支持;再加上,巫统当年大选战绩彪炳以及国阵成员党的积弱,自大的巫统在作战心態上,很自然地较倾向与还未完全被驯服的回教党。

在马来社群里,宗教与种族犹如连体婴。格局锁在宗教和种族,对手扛上回教党,竞逐谁更“回教”,比较谁更“马来”,阿都拉最终走上一条保守政治的不归路。

刚结束党选的公正党,是个摆明车马,剑指中央的政党。坐镇中央、领导全国的雄才大略,其实每个政党都应该拥有。那些满足於“无权管交通的交通部”的政党不可能领会其中道理。

公正党迈向布城的路,难免遇上首要对手——巫统的百般阻扰。公正党的党员素质、党內种族结构和对手因素的刺激,都促使公正党党內滋长“巫统化元素”。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行动党。行动党若无法把作战的格局放大,作战的眼界和视野仅仅停留在看似较好欺负的马华,这久而久之,將形成行动党上下难以摆脱的舒適圈心態,在裹足不前的迟疑中,错失歷史良机。

政治是一场梦想堆砌的旅程,但也是一场与对手爭夺选票的游戏。如果对手比梦想更影响自身想做的事、想说的话,不一定是对於对手的拿捏出了问题,可能是自身,就如2004年之后的阿都拉,早已遗忘了当年的种种承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绍谦‧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