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型)中学这个在1962年诞生,在半个世纪后,它一变而从被诅咒为被保护。但是如何保护?它的董事部与校长们左右为难,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困境”。
国民型中学的“保姆”是政府教育政策。但论者高昂,有意无意之间,让始作俑者置身度外。
要问“困境”来自何方?困境在“国民(型)”这几个要害的字眼。为甚么?因为性质上属於马来文(或英文)中学的国民型中学,相关的董事部与校长们却一厢情愿,附加上了“华文”的字眼,像“华”却又不像“华”,结果是“四不像”。若按政府法令,正名为“国民中学”,岂不与马来文中学无异,接受了既成事实,事与愿违?若走“中间路线”,稍加更动,称“改制国民型华文中学”,则不伦不类,困境依旧。若采“激进路线”,干脆直截了当,称“华中”(华文中学,確曾有人有此意图),岂不冯京当马凉?没有办法,最近又有“超然”之议,把“国民(型)”刪掉,称“XX中学”,可否?这也不妥,因为於一校两制,同名不同校,岂只混淆,更有自相排挤之嫌?
说来说去,问题在“实”,不在“名”,名实相符,化解的钥匙,只有一个,即与国民(型)的始作俑者据理力爭。
如今谈得最多的困境,无一不与当初设置国民(型)中学以消灭母语教育的单元主义者密切相关,如华文节数与正课∕非正课、拨款、师资、校长等等。当然,当年帮忙落实的马华公会的当事者,如陈修信、李三春者,也不能解脱责任。解铃还须繫铃人。捨此,一味“口水战”,则“汹涌”,徒然自我耗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果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与董事,愿望是真诚的,即严守“同盟者”的界限,分清主次与大是大非,正视单元主义的共同威胁,那么,他们首先应认清对象,董教总自不会坐视不顾,事情比较好办,机构问题並非障碍。若相反,自以为是,意欲“借力博力”,以图一己之利,则另当別论矣。
当今大选跫音频传,而“开放”之声不绝於耳,唯独单元主义教育政策依然故我之时,正是爭取的好时机。事在人为,就看国民(型)中学当事者如何配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麦翔‧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