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23-10-11 辦教育誰的責任

馬來西亞獨立以前,巫、華、印三大民族都受制於英國,而英國推行的是殖民地教育政策。對其他民族語文不聞不問,不干涉也不資助,他們栽培的是為他們服務的公務員。

華人為了子女的教育,為了把根留住,自己辦學傳承中華文化,自然得不到執政者的資助。

自獨立後,巫、華、印三大民族成為我國的國民,也成為一個多元語文、多元種族的國家。可惜的是,由於我國執政者受到英國殖民教育政策的影響,沿襲《巴恩教育報告書》,繼續壓制華文教育的發展,甚至在1960年8月公佈的《拉曼達立報告書》建議「為了團結各族人民,中學的公共考試應該只用英文或國語出題,為了鼓勵學生進入國民中學或國民型中學就讀,政府應取消給予不遵從國家教育制度的學校的津貼,建議從1961年開始停辦華文初中會考,在1963年取消華文高中會考。從1962年開始,學生考初級文憑的馬來文試卷,必須取得合格。」及「為了使所有中學改用官方語文教學,建議政府只提供全津貼予國民中學及國民型中學。從1962年1月1日開始,政府將不再提供部分津貼予其他中學。」不過,這些不願意改用官方語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可依照學校註冊條例,成立獨立中學。

這些條例都不利華教的發展,但是華校還是繼續支撐下去。這經濟重擔還是落在華社人士的肩上。

1962年華文中學改制後,雖說是政府教育的主流,但硬體的建設結果還是由華社負擔,理由很簡單:「土地是私有的。」改制答應的條件也沒有兌現,反而把華社華教陷入困境。

308之後,反對黨威脅執政者的江山,他們對華社及華教的態度才稍微轉變,也盡量遷就華教,撥款撥地企圖拉回華社人士的支持。首相納吉在10月7日在國會下議院宣佈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給予教育領域502億令吉。教育部將撥出其中的19億令吉發展國內各源流學校,政府也將設立一個10億令吉的建造、維修及管理教育特別基金,而華小只獲1億令吉。

另一方面,首相也宣佈,從2012年開始,課外活動、內部考試、學校運動理事會及伊斯蘭教保險費用等全部被廢除。此外,還有一年級至中五生將會獲得100令吉的學校資助,而所有就讀中六至大專院校的大馬籍學生可獲得價值200令吉的書卷。

預算案中教育方面的措施,無異顯示出政府的親民政策。它惠及學校、家長、學生,能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這措施甚得民心。但對華教發展並無多大的裨益,教育的開銷本就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1億令吉撥給華小、中學進行維修、改建及管理則太少。而這只是大選前的預算案,實際上如何分派還不知道,除非政府立法確定每年的撥款。政治人物以前的說話都不能當真,說了以後都若無其事。在整個預算案中,華文獨中是個大輸家,政府永遠排除獨中於門外。獨中成為國家教育政策下的畸形產兒,向來受到歧視。在預算案中也沒有受惠。難怪董總主席葉新田在10月17日說獨中對國家人力資源培訓貢獻良多,卻未能享有政府宣佈的100令吉津貼,非常不公平。

政府對待華教一向不公平,若以為政府派小錢就是對華教公平,那就大錯特錯。

我們都知道,幾乎每次大選執政者及政黨都會對華校發表美麗的稱讚言辭,只是虛有其表的空洞政治秀,是一種隨興對華校的施捨,象徵式個別派錢。其目的在於掩飾不平等的教育政策。

華教決不能靠施捨生存,我們也不必去乞求,只有從根本去改變原有的教育政策才有公平教育的可能。

華教一向自力更生,掙扎求存,今天如此,明天也是如此。華人辦教育很難。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胡萬鐸 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