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28-10-11 根本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

根據高教部一項學術追蹤研究資料,在2010年,國內9萬3千名大學畢業生當中有22%或高達2萬人面對失業問題。僱主與工商界的一項研究則顯示,缺乏軟技能是導致大學生失業的主因。

為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政府與政府相關企業及私人企業界合作推展“一個馬來西亞培訓計劃”,提供至少兩個月的軟技能培訓,如交流和溝通能力、創造性思維與分析等能力及6個月實習。

首相署部長諾莫哈末說,隨著第一期培訓計劃成功率達100%,即參與培訓的大學生都覓得工作,政府近期將推介第二期培訓計劃,並每年進行提高大專生就職技能。

百分之百成功率是個鼓舞人心的完美成果。所有參與培訓者獲得就業機會,證明培訓計劃是成功的。政府要每年推行,值得鼓勵與支持。不過,在滿意於那完美的成功之餘,大家心中的疑問是:為何這成功率不是伴隨著大學畢業證書而來,大學畢業證書充其量只是一張讓大學畢業生參與培訓計劃的入門票?

大學畢業生接受4年大專教育後仍然無法擁有就業能力,卻能在短短不足一年的培訓計劃下提昇至符合市場需求,的確讓人質疑。有人會懷疑這培訓計劃的成功,是不是提供培訓的政企與私營公司百分之百吸納完成培訓期的參與者?這就見仁見智,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筆者比較有興趣的是“每年進行此培訓計劃”,這似乎等同於政府無視高居不下的大學生失業率。為了確保不達就業市場要求的大學畢業生覓得就業機會,就算週而復始的多花大筆政府資源也在所不惜?

大學畢業生成功完成大學教育課程,卻不能達到就業最低要求,是迫切需要矯正的問題。畢業生需要政府動用公帑,接受接近一年有津貼的培訓課程後,才勉強達到應有的水準,是亡羊補牢的舉動。雖說為時未晚,但畢竟是治標不治本。將此培訓計劃視為短期解決方案以解燃眉之急,尚可接受;怎麼能安於居高不下的大學生失業率,還要每年推行大學生畢業後培訓計劃?

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理應擁有市場所要求的基本就業技能。大學畢業生不能符合市場要求,政府有必要成立特別小組深入研究問題根源,擬定解決方案。問題是出之大學教育素質,或是大學畢業生本身,有必要慎重探討。

本地大學的數量有增加趨勢,大學生的人數也相應的上升。大學單位如何公平且制度化的篩選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大學課程如何提昇大學生素質,提供足夠的軟技能訓練和協助大學生學以致用;如何確保所有國內大學秉持重質不重量的教育理念辦學;如何在質與量之間取得平衡以確保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符合就業市場要求,都是政府當下必須考量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一天沒有解決,就須無止境的推行補救方案,浪費政府資源的同時,也加劇大學畢業等於失業的惡性循環。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燕語 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