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24-10-11 馬六甲王國的斷代工程?

馬六甲一群名為“愛國歷史研究院”的歷史學者們,依據《馬來紀年》日前公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說,馬六甲王國的建國年份可往上推至1262年,比一般認知的1400年早了138年。如果這個推斷成立,可謂我國歷史的一大盛事,不但所有歷史教材要重編,還可叫全世界東南亞研究學者,將過去關於馬六甲王朝的研究著述都付諸一炬了。

《馬來紀年》作為一個文本(Text),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爭議性。由於原文是爪夷文書寫,裡頭參雜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馬來和暹羅詞彙等。後來西方學者到來用英文翻譯,隨著又出現馬來文羅馬拼音化譯寫。這一來使得《馬》書版本奇多,一般就有萊登版本、萊佛士版本、薛拉貝版本、衛金遜版、法誇爾版本等等。這些版本的依據就是流傳在馬來群島與印度果阿的古卷和殘卷,文本內容經過多番手抄錄,過程又隨著時局需要增刪。所以許雲樵先生對《馬》書作了中肯的評述,認為它從文獻學上的地位與司馬遷的《史記》和希羅多德的《歷史》不遑多讓,但是輪品質卻相去太遠,因為“嚴格地衡量,只是一部演義而非史乘”。

如何界定史學“斷代”,是一門相當細緻的工作,不是單靠一本書就能染指天下。中國政府從1996始,在“九五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中,動用了兩百多位學者,從考古學、歷史學、天文學和科技探測等學科著手,為的是要對上古時期進行斷代工程研究,嘗試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西周3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研究報告在2000年發佈後,卻因其結論和方法引起中外學界質疑而未能通過,而成為一項尚待追蹤的項目。中國政府和學界對歷史斷代研究付出如此人力巨資,尚未能解決疑問,如果這些本地學者僅憑一部版本多樣、內容考證不詳的文本,就能把馬六甲王朝“精準地”往上推至公元1262年,從學術研究的嚴謹度來說,這麼個隨便做法未免太草率了些。

從早期許雲樵、王賡武、霍爾(D.G.E.Hall)、鮑威裡(P.Wheatley)、沃爾特(O.Walters)、賽岱斯(Coedes)到近年來的韋傑夫(Geoff Wade)、瑞德(A.Reid)等東南亞史專家,在建構東南亞歷史論述中,引用和論證的歷史文本是相當豐富的。除了當時地方文獻外,還有相當大量的參照和考訂當時西方殖民者和旅行家的記錄,如葡籍小亞布奎、皮列士或荷籍華倫丁。此外。他們也相當重視中國歷代的海外交通史文獻。如果按照1262年馬六甲王國就已經成立的論點,元朝著名航海家汪大淵,應該早在他的《島夷誌略》一書就標明馬六甲的存在,不然為何要到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後,“滿剌加”(馬六甲)一名才出現在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記》、官方文獻《明史.外國傳》和《明實錄》裡。歷史研究是一個不斷對話的過程,1262年至1400年間就相隔整一百餘年的空檔,該做如何補遺呢?

或許有關研究小組或許愛國心切,急於把國史某個輝煌朝代斷代推前,而加以偉大化,但是這不表示說“歷史是大家閨女,你如何裝扮她都行”(胡適之戲言)。若一味自我膨脹,妄顧客觀史實媚俗附會,違反歷史發展的規律,忘卻史學研究的實事求是精神,恐怕這只是一場褻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嚴偉揚 20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