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百萬人反叛教」大集會(百萬穆斯林集會)在莎阿南體育館舉行。慶幸的是僅有五千人出席。這個集會是百樂鎮衛理教會執法事件的折射反映,也顯示了馬來人及穆斯林社會的不安全感。身為非馬來人、非穆斯林的我們或許會很奇怪,為什麼穆斯林會舉辦這個集會。事實上,華社與非穆斯林看到的是日益壯大的馬來人,不論在人口比例、經濟實力、教育水準等等方面,他們的成就都今非昔比。我們可能會心里納悶,為什麼馬來人會有長期的危機感(insecurity complex)?
這個問題歸根究底是馬來人政治的體系出了問題。馬來人政治有3大支柱:種族、宗教及馬來統治者。巫統在1946年成立的時候就是打著馬來人救星的旗號。當時英國提出馬來亞聯盟的概念,大量削減馬來統治者的權利,也讓馬來亞各民族權利平等,這是近代馬來社會危機感的重大事件。巫統成功號召馬來人反對該概念後,就乘勢接替馬來社會的領導地位。
獨立後,為了繼續掌權,巫統用了各種手段來製造馬來社會的不安全感,他們繼續用政府機關,包括國家干訓局、國營電視及《馬來前鋒報》等等來植入這些危機意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維持巫統是馬來人及穆斯林救星的地位。巫統也一方面高喊馬來人特權來贏取他們的支持,另一邊又說如果土著分裂,非土著會隨時會取代馬來人的政治地位。這是典型的蘿蔔與籐鞭的策略,但是也加強了馬來人的危機意識。
事實上,馬來人社會大部分還是相當貧窮。我指的不是在吉隆坡居住的馬來中產階級或巫統領袖的朋黨大亨。大部分在郊區居住或在城市邊緣掙扎生活的馬來人還是相當困苦。新經濟政策的消除貧窮計劃其實已經失敗了。
雖然它成功製造出一批土著企業家,也擴大了馬來人中產階級,但是卻沒能完全解決大部分馬來社會的貧窮問題。伊斯蘭教的福利單位(PusatUrus Zakat)也因為官僚作風,沒有有效地幫助弱勢的穆斯林。不是說馬來人是有特權嗎?為什麼還生活得那麼辛苦?所以馬來人社會里存在一股怨氣。
在種族政治盛行的馬來西亞,馬來政治領袖時常有意無意地用種族、宗教議題來撈取政治資本。以前巫青團團長博上位就必須以馬來人救星的姿態出現,才能贏得巫青團選舉。現在有土權組織的依布拉欣阿里、祖基菲里到處宣傳。這些政治動作加深了馬來人心里的不安全感。
隨著公正黨與伊斯蘭黨壯大後,近年來才出現替代的政治論述。下一期我會探討民聯的政治論述會否消除馬來人的危機意識,以及華社如何面對馬來人社會內部的掙扎。
(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沈志勤 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