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29-10-11 回來做甚麼?

我國多名國家領袖之前前往國外訪問,並與在當地留學或工作的國人交流時,都不忘吁請他們回國服務。一名曾參與類似活動的友人,在活動後不無感慨的且半開玩笑的說:回來做甚麼?

說實在的,人微言輕的筆者,確實無法回答友人這項疑問。但這個疑問,卻是國外許多大馬人聽到類似呼吁時,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問題。如果其中有人起心動念想回國,身邊家人親友知道後,相信也會提出相同的疑問。

喜歡種花種草的民眾都知道,將一棵植物從花盆內移到其他地方栽種時,通常都必須小心翼翼連根帶土的慢慢處理,越“嬌貴”的植物越須如此。如果只是隨手連根拔起再隨便插在土裡,移植後的植物很可能長得不好,甚至活得不長。人才的移動,有時比上述過程需要更小心處理。畢竟人才並非不會思考的抽取式硬碟,也並非隨時連上電腦即能“使用”。

如果栽培植物,都要講求陽光、土壤、空氣和水份,當局疾呼人才回國之際,也應審視其他週邊條件是否也“萬事俱備”?如果當局要讓人才放心回國,則國內是否已經具備了適當的環境與條件,讓這些人有所發揮。當局應該做到的,是“讓環境等人才”,而不是“讓人才等環境”。

政府領導人之前也承認,我國每年都有可觀的專業人士外流,但每年卻同時引進數量龐大的外勞。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國家未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從國外引入人才可視作“輸血”,則上述情況就如同一邊輸入品質較不合適的血液,但同時卻讓優質血液不斷外流。

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是當時擁有最多各類工業人才、技術和知識的國家。其他國家為了追趕英國的腳步,就派了許多觀察員到英國“偷師”,同時重金禮聘許多英國科技人才。當時的英國政府對此深感不安,於是下令禁止特定領域的人才出國,但仍擋不住英國專家前往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也走上工業革命之路。

工業革命數百年後的今天,全球人力資源流動的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若說目前是“人才無祖國”的時代,相信也不為過。因此當局疾呼人才回國之際,不妨先為這些人想想:回來做甚麼?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蘇俊翔‧201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