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1990年的汕頭大學,座落於中國廣東汕頭市郊外,由香港首富李嘉誠獨立捐資興辦,創建初期投入至少6億港幣,至今捐資約達40億港幣,這是繼陳嘉庚獨創廈門大學後,企業愛國人士對中國教育的巨大貢獻。
當初就有人多次建議把這所大學以李嘉誠的名字來命名,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李卻拒絕了。李多次表達,他捐資興學,只求報效鄉梓,自己一無所求。在汕大創建的十年期間,李只希望默默耕耘,無論校領導或董事會怎樣強烈要求,李都決意不在汕頭留下自己的名字。後來有人建議把大禮堂以他的名字或他父親李雲經的名字來冠名,也都被李堅決反對。
名與利,是凡人之所求。但以為有錢就能求得萬世名,難免落入庸俗。腰纏萬貫者,捐助學校,以矗立個人慈善的美名,本來無可厚非,但非得要以公立學校的資源來求取個人的名譽,就如同竊占公共資源。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有別,如果捐助人可以輕易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試問萬一捐助人捲入商業醜聞或被判入獄,請問以其名字命名的學校學生將如何自處?
李嘉誠對於是否留名有一段充滿哲理的談話,他說:一個人死去之後,如果靈魂有知,那麼兒孫們做的一切,他都知道,就毋須用什麼命名來告知;如果靈魂無知,兒孫所做的一切他都無法知道,那麼即使這一切都以命名來告知,也無濟於事,毫無用處。
此外,公立學校的學生在以父母居住地為標準的就近入學原則下,事實上每位學生並沒有直接的擇校權。如果是私立國際學校,學生則可以因為對校名有意見隨意轉校。對學生有擇校的自主權學校,政府干涉的行政手段就應越少越好。
華小的發展緩慢,教室不足,教師短缺,是政府政策的偏差還是國家的財力物力不足?這都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畢竟捐了錢的企業家如果個個一窩蜂要以個人或父母名字來為學校命名,暴露的將是「己利」而非「他利」的行為。
我們的大學,可以在世界400的名校排名上名落孫山,其實就是傳遞了一個警訊。我們在教育的投入與管理出了問題。在號稱要成為區域教育中心的同時,我們應要深刻反思?
政府的角色要借助私人的力量來完善,在教育上原就是一個傳統。但富人對捐資的回報,不應是買賣的關係,如果刻意求名,反而有損富人慈善的美意。
或許我們應該向李嘉誠學習。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錦松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