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納吉再次重申,在新經濟模式下,政府將以新的扶弱政策,即根據績效繼續扶持優秀的土著企業家,減少對固打制的依賴。首相提出的這項報告,立即引起了社會特別是工商界的重視。
許多人都知道我國的經濟已來到了拐點,而問題的根源正是政府設定的固打制。隨著《經濟學人》等外國媒體呼吁政府取消種族差別待遇外,首相在“福布斯全球CEO大會”上也坦承,新經濟模式下的扶弱政策不受市場歡迎,也直接影響到私人界的固定投資。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大批企業外移,對外投資急遽擴張,因此許多人擔心,產業的根會隨之而去,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更嚴重的問題,也就是首相所說的,土著普遍被視為“不斷要求”、“容易滿足”以及“要求舒適”,以至於政府發出600億令吉土著股權給土著公司及個人,最終他們只剩下區區的20億令吉,另外580億令吉哪裡去了?
形成問題的直接原因很多,但是真正的症結所在,正是政府的扶弱政策。老實說,政府並沒有一套規劃完整、目標明確的扶弱政策;只是根據一些直覺式的理念,採取若干粗糙但是影響層面廣泛的政策措施,去干預企業的發展,引導企業發展的模式與方向。這些政策措施當中,有一部份曾經在某一個階段中激勵了一些土著企業發展的步幅,例如國際貿工部對近5千土著企業普查結果,有10%企業已有能力帶動出口成長,但是在時移勢易之後,政府並未適時調整或者揚棄,反而產生了牽制或誤導發展腳步的後果,以至於出現經由國家企業家學院培訓出來的土著商人,其經商失敗率高達86.3%。更有許多表面上照顧了土著企業的利益,實際上則剝奪了它們成長機會,壓抑他們追求卓越動機,製造出一群不宜在國際市場場中競爭的特殊產物。從早期的新經濟政策、土著特權的無限擴大、低估市場對種族差異待遇的反應等都屬此類。當然更有一些旗幟鮮明的扶弱政策,如馬來人線聯盟主張強化新經濟政策,實質上並未發生具體的影響,徒然成為絢麗的裝飾品而已。
今天土著企業所遭遇的窘境,一大半來自過去政策偏失所累積的後果,還有一部份則是最近幾年迫於外力而猛然通過經濟轉型調整其中部份政策時,對那些久已習於特殊環境的土著企業帶來極大的震撼(絕大多數土著企業被拒於轉型計劃門外),而經濟快速趨於開放產生的調適不良現象,又使問題更趨複雜,許多土著商人都無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為之猶疑瞻顧,不知將何以為計。這些都是首相口中面對“衰竭”的土著企業。
在這樣的處境之下,政府願意依據績效扶持優秀的土著企業,幫助他們儘早摸索出正確的方向,為產業的升級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當然是土著業者應當額手稱慶的事。這也是為甚麼首相提出土著應減少對固打制的依賴談話,受到國內外普遍重視的理由。
在首相的講話中,我們一再注意到關於去除僵化制度的商榷。這實質上乃是過去成效不彰的策略性措施。土著特權政策的延伸,不論是選擇的標準、實施的方法都跳不出前二者的窠臼,即使所選定的行業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我們又怎能期盼它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功效來?至於績效所包羅的,幾乎是今天不論先進國家還是落後國家所共同認定的發展方向,只是由於目前特殊的經濟結構損害了土著商家獨力發展的能力,需要借重政府所匯聚的研究資源共同從事。因此,如何提高政府所擁有的研究資源有效協助土著企業發展產業技術,是更實際而有效的做法,以土著議程領導單位為例,該單位最近通過特別創業計劃培訓1千餘名中小型土著企業,讓土著企業有更便利的管道獲得企業技術方面的輔導,就是一個比較平實而具體的構想。
政府逐步調整固打制,讓人直接聯想到大馬5年計劃,關鍵技術、新興工業與科技園區都是其中產業發展部份的重點,然而大馬計劃所佔用的資金與資源對土著商家投資的影響仍十分重大,遠不是上面減少對固打制的依賴所能抵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難題?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社論 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