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02-10-11 家有難念的經:八斗的迷思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在2011年3月10日報導,一位讀小六的11歲女生維多莉婭,說她的測定智商為162點。報導並說這高於愛因斯坦、霍金斯、比爾.蓋茨等的160點,更是把克林頓夫婦的135和140點給遠遠的拋在後頭。

其後,在3月25日又報道美國12歲數學、物理神童班奈特(Jacob Barnett)的智商為170。另有位韓國人Kim Ung-Yong,因智商高達210點而被收進「堅尼斯超人錄」。智商不用斗量,而是用紙和筆來測定的。它是舶來品,原文是「Intelligence Quotient」,或簡稱IQ。它與情緒商數(EQ,或Emotion Quotient)毫無實質上的關聯。

該兩名智優生的智商不須質疑,但我一直以為愛因斯坦的智商是200,那是從大學心理學課本讀來的。也許那是他中小學時的智力商數,達耳順之年後下降到160。

新加坡的現任「高智商協會」(Mensa)的現任會長,據說她智商高達180。一般正規大學的學生的智商應達110~130點,讀理工醫或博士的,應會高一些。智力商數測卷的問題涵蓋了算術、邏輯推理、語言能力、和空間的觀念四個領域。

智商差別產生溝通隔閡?

我沒法談論測量方法,僅想談談我家人的和聽來的經驗。此舉不是一種標榜、炫耀;當作是一種警惕卻無妨。這是一種你可能會用得上的常識:你家還沒有,同學中呢?朋友中呢?同事中呢?你家的問題可能比我家的還更嚴重。高智商的人會覺得,智商相差20點的,彼此的溝通就會產生隔閡。這正是我家那本難念的經。

我的兩個孩子,女比男大三歲。他們就讀小學時,新加坡政府在推行「高材教育」計劃(gifted programme),亦稱「資優教育」。在小學三年級時,學校便給所有三年級學生來個智商測驗,以從中選取高智商的學生進入特別設立的「高材班」就讀。被選上的學生的父母會接到通知,卻沒多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達標的都選進了高材班?另一個問題像是有趣,卻只有傻瓜才會問的是:不達標的也有被選上的嗎?有的,鄰居便有問過:你家的那個,傻里傻氣的,也讀高材班?還好,我家的都沒讀。

學生到六年級時,又會再來一次的智商測驗,達標的也選取進高材班。

事過幾十年了,孩子們也各自成家,得失也各有其所,當然不能作炫耀之想。只想把我家的情況,大家來分享一下。其實,舊日南大、國大同事的孩子有不少就讀於高材班的。沈福基、陳美君、鍾臨傑、陳重瑜、蔡明發、張華群、楊宜瑾、黃良日等等。在該計劃尚未實施前,具有高智商的孩子當然鮮為人所知。

我的女兒在小三時參加過測驗,沒被錄取。三年後,又叫去參加類似的測驗,通過了便可在中一時選讀「高材班」。可是,兩次測驗的分數都沒告訴家長,當然也不會告訴學生本人。在她中五,也就是初級學院(大學先修班)第一年時,她媽媽讀到有關「高智商協會」願為學生做測試的消息,便帶她去測試。過幾天測試結果寄來了,小女的智商是176。

我也帶小女去參加高材班的講習會。會後她竟然哭了起來。她說她不願選讀高材班。原因是很單純的:她不要和她已同班六年的知心朋友分開。我毫不勉強她,原因就不那麼單純。原則上,個人認同開設高材班的宗旨,好處很多。我本身也是教師,得天下之英才以教之,何等欣慰。不過,這計劃下那種黑箱作業的手法和態度,使我很感冒。

該不該唸高材班?

我想小女的智商不可能在六年級時才飆升起來的,智能商數不像過山車的股票指數,它是高度穩定的;縱使她在小三時因好玩,而沒發展到那麼高的智商,應也達至進入高材班的門檻。我本身也教授「研究方法學」課程,自然知道所謂的「試驗群」和「控制群」的運用。教育部這個計劃是想試驗一下,到底在三年級分流還是到六年級才做。如果將來這兩群的學術表現是沒太大差異的話,這可省下三年龐大的培育經費。當然還有其他的考量。

當我打電話給有關當局查詢小女的兩次測驗的成績時,對方說:「無可奉告」。孩子既參加你的測試,好歹應給父母一個交待。你參加過什麼考試,而最後沒有結果的?零分也是一個結果。這種做凱子的心情怎會好受。

輪到犬子,三年級又送去做同樣的測試。六年級時過了關。待他進入初級學院時,慈母也送他到「高智商協會」去做測驗,成績是156。他在懂事的那一天起,就只聽他姐姐的話。姐姐也許沒阻止他,但他們從小就睡在同一間臥房,父母應不會知道他們如何處理高材班的問題。結果他也不要進高材班。同樣的,父母同意他的選擇。

我沒法知道若他們進入高材班就讀,學業方面會不會有更出色的表現。第一個跡像是,也像他們修讀過高材班的同學,留學時負笈英美名校。小女雖然不能和班奈特的12歲修完大學課程相提並論,且在中學時她名也不是常列前茅,她三年讀完大學,也拿到一等榮譽學位。她主修經濟學,卻在「電機學」那門課考了個A+;而她後來的老公,主修電機系,只考得一個A。老公就一直很不爽,是他告訴我的。

引導而非控制子女

犬子用四年修畢學士、碩士學位,比我或一般的6年,省了兩年。如上述,在課業方面,有讀和沒讀高材班的,學業成就幾乎沒太大差異。他們經常談起同輩同學的動向,我也認識一些同學的家人,故得到這個結論。

這兩類的學生,即讀過高材班的「試驗群」和沒讀過高材班的「控制群」,在道德倫理上或會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前者似乎比較接受、聽從父母的教導,也比較尊敬長輩。女婿在小三時便進入了高材班修讀。讀完後拿到政府的豐厚的獎學金赴美攻讀電子電機。他放棄獎學金,自費完成學業。親家也想他繼續攻讀博士,他還沒畢業便被美國大金融公司聘請了。他處事待人還不錯,見到長者,還會必敬必恭;也不喊罵孩子。也算拜賜高材班的倫理課程。

常言道,家醜不外揚。我能說的是,那兩個孩子,從不想繼續攻讀博士。以他們的資歷,那是垂手可得的榮譽。怎樣勸告,都徒勞無功,很傷感情。一個做公務員去了,另一個則要趁年輕時賺個大錢。其實,她大部分時間是管家婆。這些工作,需要資優生的才華嗎?權勢、財富是命,其來自有方,豈不是浪得高智商虛名?

我們曾就他們的行為徵詢過一位心理學的同事。她直言道:「這種小孩,非常固執,自我中心,做父母的只能引導而不能控制他們。」那雖是個晴天霹靂,卻也使我們瞭解到他們的好些奇異行為和想法。二十多年來的相處,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果然印證那位專家所言: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也許我的智商真的比夜郎族低了20點,要不然怎麼總是那麼的話不投機?就是談不上半句?

多年來,我越來越有點後悔沒逼他們進入「高材班」就讀。也一直在想,若他們進入了「高材班」,他們在「情緒商數」上會不會稍增?而道德觀和家庭關係是不是會稍有改善呢?時不我予,謹寄望大家以我例為鑒,以三反一。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劉放 201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