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詞因歷史緣故,或是區域習俗關係,而各有稱呼。即便是原本有正確的名稱,也可以因地而異,最終演變成在地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回教、回教堂和回教徒就是一個例子。這其實是大馬中文媒體長久以來,對伊斯蘭、清真寺和穆斯林一種“習慣性”的叫法和稱呼。我相信這種稱謂,很有可能是延自以對中國信仰伊斯蘭的回族的粗略認識,繼而以訛傳訛地,成為伊斯蘭在我國的“另一種稱號”。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由於其民族整體信仰伊斯蘭,他們在生活上皆遵守伊斯蘭教規,而且在人數較多的集中處會建有清真寺。因此,當初本地中文媒體極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誤把伊斯蘭錯誤地稱之為回教。(若有誤冀有識者不吝賜教)。
這並不是東南亞華文媒體對伊斯蘭的“統稱”。星洲媒體集團在印尼出版的《印尼星洲日報》,一直以來就使用伊斯蘭(或簡稱伊教)、穆斯林和清真寺這些“正確的稱謂”。說其正確,是因為回族固全民信仰伊斯蘭,但卻不意味著其他非回族沒有伊斯蘭信仰者,且伊斯蘭也非回族所創。
因此,華文媒體應樂於接回教黨的建議,將其名稱正名為伊斯蘭黨;孔子就強調“名正言順”,況自改正其名,也是對伊斯蘭宗教的一種尊重。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楊涵強‧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