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18-10-11 “以华制华”是国阵的產物

“以华制华”,是上个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华裔殖民地的主要统治策略。殖民者把部分行政权力授予当地一些华人,並由他们作为代理去监管、操控所有的华人。而马来半岛最早期的“以华制华”象征,则是于15世纪时由殖民者所设立的“甲必丹”制度。

到了二战时期,青出于蓝的日本人把“以华制华”的谋略发挥得比欧美原创者更上一层楼。日本侵略者为了分化中国人,利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中国境內建立傀儡政权“满州国”,同时又把汪精卫顶上了“中华民国”偽政权的“领导”位置。

我不晓得马华总会长蔡细歷对“以华制华”歷史典故的瞭解有多深,可是近期却时常听他把这四个字掛在嘴边,用以抨击深受华人选民青睞的民主行动党。

问题是,“以华制华”通常是指一股外来势力或强势的第三者,利用原本敌对的两股华裔势力,或干脆在两者间製造矛盾,以达到后两者互相牵制,让前者坐收渔人之利的有利局面。现实中的例子,就如美国利用台湾来围堵中国。

回到马来西亚的政治光谱,“以华制华”应该是指有一股华人以外,可是又超越所有华基、或以华裔为主要支持力量的政党的势力,利用华基政党间的立场对立及利益矛盾,让它们相互制衡,以让前者立于不败之地。

能够符合这项条件的势力,就只有国阵的大家长 、马来西亚最大的种族主义政党--巫统。而回顾国阵成立的歷史,正巧也显示著“以华制华”不可磨灭的痕跡。

1972年,民政党与联盟(国阵的前身)合组檳州联合政府,隨后再于1974年加入国阵。原本为联盟/国阵內唯一华裔代表的马华,自然是急得直跳脚。当时的马华总会长李三春对巫统的这项决定提出了激烈的抗议,奈何自那时起,国阵事务便由巫统说了算。而马华在国阵的地位也自此江河日下。

一只手掌是拍不响,马华民政多年来为了檳州首长的宝座而明爭暗斗、互抽后腿,让巫统“以华制华”的策略得以顺利奏效。简单来说,“以华制华”本来就是国阵內部权力佈局的產物,蔡细歷竟还好意思把这四个字掛在嘴边。

和民政党一样,民主行动党必须走出华人圈子,以落实本身党章內的多元种族路线,可是在现阶段的华裔选票流向,民主行动党胜过马华民政,却是不爭事实。蔡总不諳中文,他身边懂中文的智囊们应该提醒他,这个不叫“以华制华”,而是民主选举“適者生存”。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凌国文 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