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17-10-11 華人方言叢談

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旅遊業,從國民總收入(GNT)的角度言,它也已成為僅次於油氣能源、金融服務、棕油與批發零售的第五大產業,而我國打出的口號則是本真的亞洲(Truly Asia),從族裔、語言、宗教、文化等角度看,確也當之無愧。大馬確是亞洲的縮影。

其實,從漢語方言的角度看,大馬也可說是漢語方言的縮影,中國的七大方言(民系)中,大馬便有五種。按照語言學的分類,漢語、壯侗語族與藏緬語族等,均屬於漢藏語系,而漢語則是包括七大方言:

(一)官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北方方言,它也是華語(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它雖是北方方言,使用範圍卻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使用人數占漢族的約70%。

(二)吳語,占漢族人口的約8%,其使用範圍包括上海、蘇州、浙江等。據知,上海話中,稱「我們」為「阿拉」。

(三)湘語,占約5%,集中於湖南省。

(四)贛語,占約2%,相對集中於江西省的中部與北部。據知,它可與客家話相通,故可劃入客家話範圍。

(五)客家話,占約4%,較集中於江西南部、廣東東部、福建西部等。在四川,台灣也有其客語社群。在大馬,客家話相對集中於沙砂兩州及半島的中部,如雪隆、霹靂、森美蘭等,其他州也有其聚居區。

(六)閩語,即本國華人所說的福建話。嚴格來說,福建省除了閩語外,也有客語;此外,閩語中,也有閩東(福州)、莆仙(興化)、閩北(建州)、閩中(南劍州)與閩南(漳州、泉州、廈門)等之分,且閩西北還是閩客語過渡區,故本國的福建話應是指閩南語。

在中國,閩語人口占約4%,分佈範圍為閩西以外的福建省;此外廣東東部的潮州語及海南島的海南語,也屬於閩語中的閩南語體系。在中國以外,台灣是閩南語佔優勢的地方。在大馬,閩南語族群也是最大的族群,占華裔人口的約37%。在大馬,其分佈相對集中於半島的北部與南部。此外,雪州的巴生與砂州的古晉也流行閩南語。

(七)粵語,也就是廣州(府)話,占約5%,分佈於廣東的大部份地區及廣西的東南部。此外,香港、澳門也是粵語區。在大馬,粵語人口僅次於閩南語與客家話,使用人口相對集中於中馬。由於香港娛樂界、文化的影響,不少本國的非粵語方言群也不同程度地懂得粵語。

華人方言皆同源

在西馬,由於地小,交通方便,且各方言群雜居普遍,故懂得一種以上方言者,也為數不少。此外,由於這些方言均具有親屬關係,尤其在語(文)法方面,故懂得其中一種方言者,要學其他方言可說是事半功倍的。這應是許多華人兼通多種方言的主因之一。

有些僅懂得華語而不懂其他華人方言者會以為,這些方言群間是獨立無關的;實則,它們均是同一漢語中的方言。易言之,不管如何複雜,追根究底,它們均同出一源。此點,可從語言三要素,即說法、語音與詞彙中一窺究竟。又,許多方言均有文白異讀的特點,而書面語的共通性,又大於口頭語的共通性。

從語法上言,這些方言均是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也就是用不變的詞根與不同的詞序來表示語法關係。儘管不同方言間會有些小異,大體上依然是大同小異,即便有差異,如我先走(華語)與我行先(粵語),依然無礙溝通。

至於詞彙與語音的分化,則主要是歷史形成的。根據周振鶴與游汝傑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2003)的說法「在現代漢語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是古漢語在數千年來,在廣大的北方地區發展的結果,其餘六大方言卻是由於歷史上北方居民的不斷南遷,而在南方逐步形成的。」(見頁7)。

大而化之地說,粵語是由於秦朝時的兵(羅)屯、閩語是漢末三國時的北民南下,客家話則是唐朝中葉至唐朝末年時立下基礎,在宋朝時定下基本方言地理格局的。由於不同時期的漢語不盡相同,且語言是會發展的,外加上與本土的交流或學習上的變異年深日久後,便難免發生分化,也就是差別化或差別的擴大化。

從語言發展的規律來說,這並不稀奇,以大馬為例,懂得標準馬來語者,通常聽不懂吉蘭丹或登嘉樓的馬來方言,而登嘉樓的馬來方言中,又有不同的方言片。此外,除了地方方言外,尚有社會方言,即不同社會階層的方言特色。

就大馬華人而言,就把許多字如盒子的盒,鴿子的鴿,知識的識讀成去聲(第4聲),且各方言群也常用一些馬來辭彙,如suka,sayang,panlai(pandai)等;若長期與中國隔絕,久而久之,自也會形成自成一格的華語或方言。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與原居地交流不便,年深日久後,自也會與原居地的「原語」越走越遠,以致難以溝通。更何況,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已頗有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差距也可從日文的漢字中一窺究竟,如把跑寫成「走」,把廢紙寫成「反故」,把筷子寫成「箸」(音住),把一根寫成「一本」鉛筆等。實則,研究方言者便常發現,方言中有不少古漢語的語音與詞彙。伸言之,方言有不少比現代華語更漢語的地方!

總的來說,現代漢語中的方言的地理分佈格局,是歷史上長期以來,不同的歷史層次,移民層次等的方言間的互相滲透、融和、取代的產物。儘管有分化,整體上言依然是同源的。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