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21-10-11 Islam為甚麼是“回教”?

自從回教黨中央在10月2日作出“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為其正式中文譯名的宣佈以來,各方反應不一。星洲日報在這一天起改採用“馬來西亞伊斯蘭黨”或簡稱“伊斯蘭黨”、“伊黨”;與此相反,全國回教黨支持者俱樂部則在10月17日表示改名一事“負面效應”多,已擬向黨中央建議用回“回教黨”一名。看來,“回教”和“伊斯蘭”的譯名是有必要從學理的高度來加以探討與議決的。

實際上,“回教”一詞的流通並不如全國回教黨支持者俱樂部所言的60年那麼短,它實際上可追溯至600年前中國“回回教”一詞在今日馬來西亞的簡稱與沿用。當時“回回教”也曾被音譯做“以思倆目”、“回回”(回教徒)則做“穆士林”、“穆民”等,但歷史最終選擇了“回回教”、“回回”而不是音譯的“以思倆目”和“穆士林”,原因當然有待探討。

按照明末清初四大回回譯著家之一的劉智(1664-1730)在其《天方至聖實錄》一書所言,“回回”這個詞源自“回紇”、“回鶻”(今中國“維吾爾”族古譯),是回回學者“視‘回紇’二字無謂而改為‘回回’”的結果。這意味著,當時的人就已看出“回紇”音譯一詞在中文沒有意思,所以才改為“聲音相近而義理頗深”的“回回”一詞。

換句話說,“回回”是個中文詞,“回回教”也是我們可以用中文來加以望文生義地理解是甚麼一個宗教的詞。對王岱輿、馬注、劉智或馬德新這些譯著家來說,“回回”的“回”就和中文的“回返”意思一樣,“回回教”指的是“身回”和“心回”的宗教:“身回”是指要我們省思自己“來是何來,去是何去”的被造事實,從而回返到的創造者那裡,“心回”則要我們“復思本來,急尋歸路”,時刻以創造者為個人言行的圭臬。實際上,熟悉回教思想的人都知道,“身回”、“心回”這兩個詞分別就是蘇菲主義的“tafakur”和“zikir”教義的中文理解和表達。

這也是說,Islam在過去中國之所以不採用音譯的“以思倆目”而是“回教”一詞,用我們今天馬來西亞的話來說,就是指它是“tafakur”(“身回”)和“zikir”(“心回”)的宗教。

確實,過去中國曾把信仰“回回教”的族裔統稱為“回族”。但是,如果以為這是中國人誤解Islam為回族的宗教而不是世界性的宗教,不免是對上提歷史一知半解。實際上,不只是今天我們的“回教”在使用上是用來對譯“Islam”一詞,而且它的中文意思就是指“tafakur”(“身回”)和“zikir”(“心回”)的宗教,這也是回族所信奉的宗教。回教作為一個教,和回族作為一個族,分明是兩個不同的事。

反對“回教”這個譯詞的人,除了中國國務院(外交部)已在1956年改稱“回教”為“伊斯蘭教”的發文通知外,能不能告訴我們:Islam不是中國人所理解的“身回”(tafakur)和“心回”(zikir)的“回”教?

瞭解了這樣的歷史背景,究竟我們該稱Islam為“回教”還是“伊斯蘭教”呢?關於這點,劉智將會如此回答:“以是知‘穆民’、‘穆士’乃吾人之本稱,‘回回’乃吾人居中國之稱。稱此稱彼,無可無不可也”。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文泉 20111021